學名
Awaous melanocephalus  
發音 
Awaous melanocephalus曙首厚唇鯊
by: 黃世彬
命名者 (bleeker, 1849)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曙首厚唇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首阿胡鰕虎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中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南部、恆春半島、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 
同種異名 Awaous grammepomus, Awavus personatus, Chonophorus melanocephalus, Chonorphorus melanocephalus, Gobius grammepomus, Gobius melanocephalus, Gobius personatus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Bleeker, P. 1849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67117 ASIZP0067660 ASIZP0069203 ASIZP0069234 ASIZP0074036 ASIZP0080545 ASIZP0080795 ASIZP0080796 ASIZP0802166 ASIZP0807473 ASIZP0807530 ASIZP0807531 ASIZP0912166 ASIZP0917473 ASIZP0917530 ASIZP0917531 FRIP00111 FRIP00112 NMMBP02003 NMMBP05926 NMMSTP00812 NMNSF01606 NTHUB03075 NTOUP200910-081 NTOUP200910-099 NTUM01509 NTUM07715 SU23179 USNM00191232 USNM00191270  
典藏基因2016-07-15,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Largesnout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10;臀鰭:Ⅰ/ 10;胸鰭:16。縱列鱗 53~57;橫列鱗15~18;背鰭前鱗18~20。體延長,前部呈亞圓形,後部側扁,尾柄較高。吻背平直。眼高,上側位。唇部肥厚;上唇明顯前突,前端厚實。吻部與口裂明顯地呈約45度的三角形。臉頰具有垂直的感覺乳突線。體被有小型的櫛鱗,後部的鱗片略大。項背部的鱗片較小。第一背鰭約呈三角形;胸鰭寬圓,長度大於眼後的頭長。體呈淡棕色,腹面灰黃色;頭部及體側上半部散布許多褐色或黑色的不規則細斑塊;體側的中央則具有一列不規則的黑斑,延伸到尾鰭的基部。胸鰭基部的上方有一斑塊;背鰭、尾鰭皆具有6~9列的黑褐色點紋;腹鰭、臀鰭呈灰白色。(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河口區半淡鹹水至中下游的淡水域中。底棲性魚種,多半停棲在水潭的底部,較少溯游於瀨區。以小型魚類、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物來源。 

地理分布

分布於亞洲與大洋洲海域:包括印度、斯里蘭卡、琉球群島、中國、臺灣、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與索羅門群島等。臺灣分布於各地未受嚴重汙染的溪河下游區及河口區。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