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allogobius okinawae  
發音 
Callogobius okinawae沖繩硬皮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nyder, 1908) 棲息深度 1 - 12公尺
中文名 沖繩硬皮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沖繩美鰕虎魚 
最大體長 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琉球硬皮鰕虎、琉球稜頭鯊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日本那霸 
同種異名 Doryptena okinawae, Macgregorella intonsa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3.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Snyder, J.O. 1908 Lachner, E. A. etc. 1974 Akihito, P. etc. 19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56671 ASIZP0060896 ASIZP0071212 ASIZP0072665 ASIZP0080800 ASIZP0080801 ASIZP0805348 ASIZP0807535 ASIZP0807536 ASIZP0915348 ASIZP0917535 ASIZP0917536 NMMSTP00537 NTMP0869 USNM00304494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Okinawa flap-headed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11;臀鰭:Ⅰ, 9;胸鰭:15。縱列鱗 50;橫列鱗 16。身體延長,前部圓筒型、後部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 6.2倍,呈現細長狀。頭平扁,頭寬大於頭高。尾鰭圓形,頭長為尾柄高的4.2倍,高度短於頭長。胸鰭末端延伸超過臀鰭基部。上頜、頰部具有肉質皮瓣構造數個。腹鰭不癒合成吸盤狀,但有小而可見之基膜相連。體呈棕褐色,體側具不規則的黑褐色斑塊和3條黑褐色橫帶:第一條橫帶較窄,位於項部至胸鰭基部上方;第二條橫帶位於第一背鰭下方,並向腹部延伸;第三條橫帶位於第二背鰭中部,向腹部延伸。自吻部經眼睛至胸鰭基部上方具1條黑褐色縱帶,其後部與第一條橫帶相連。眼下方至前鰓蓋骨下角具1條斜行的黑褐色條紋。頭側具許多不規則黑褐色小斑塊。第一背鰭、第二背鰭各具2~3條褐色斜行點紋;臀鰭、胸鰭、腹鰭色淺。胸鰭具條橫紋,基底上部具1個黑褐色斑點;尾鰭上部具多條褐色橫紋,上葉近邊緣處具1個黑褐色大斑。(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生活在熱帶沿岸岩礁或珊瑚礁區礁沙底質的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由菲律賓至萬那杜,北至琉球群島;包括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馬歇爾。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