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allogobius snelliusi  
發音 
Callogobius snelliusi史氏硬皮鰕虎
by: 蔡正一
命名者 Koumans, 1953 棲息深度 1 - 10公尺
中文名 史氏硬皮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史氏美鰕虎魚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史奈利鯊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Callogobius snelliuri   
參考文獻 1. Chang, K.H. and S.C. Lee (1971) Five Newly Recorded Gobies of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emia Sinica.10(1): 37-43;2.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3.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  Koumans, F.P. 1953 Chang, K.H. etc. 1971 Lachner, E. A. etc. 19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NTOUP201006-335 USNM00298418 USNM00298439 USNM00298447 USNM00298452 USNM00300020  
英文俗名 Snell's flap-headed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8~10;臀鰭:Ⅰ, 7~8;胸鰭:16~18。縱列鱗 27~34;背鰭前鱗6~11。身體延長,前部圓筒型、後部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 5.0~5.1倍,呈現鈍圓狀。頭平扁,頭寬大於頭高。上頜、頰部具有肉質皮瓣構造數個。尾鰭圓形,等於或稍短於頭長;胸鰭末端延伸超過臀鰭基部;腹鰭短,相連癒合成吸盤狀。體呈棕灰色,體側隱具3條黑褐色橫帶:第一條橫帶在第一背鰭的下方,並在第一背鰭基底處有一個黑斑;第二條、第三條橫帶在第二背鰭下方,伸達腹側,並在第二背鰭基底處形成兩個大黑斑。頭部嵴狀感覺乳突為黑色。臀鰭具黑色點紋;腹鰭黑色;尾鰭具黑色橫紋。(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生活在熱帶沿岸岩礁或珊瑚礁區碎石底質的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日本、臺灣、印尼和澳大利亞北部的東海岸等。臺灣分布於東部、南部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