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tenogobiops tangaroai  
發音 
Ctenogobiops tangaroai長棘櫛眼鰕虎
by: ©Winterbottom, Richard
命名者 Lubbock & Polunin, 1977 棲息深度 4 - 40公尺
中文名 長棘櫛眼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長棘櫛眼鰕虎魚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美屬薩摩亞群島 
同種異名 Ctenogobiops tangaroae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3.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Lubbock, R. etc.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800 ASIZP0074121  
英文俗名 Tangaroa prawn-goby; Tangaroa; Masted shrimp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10~11 (通常11)。臀鰭:Ⅰ, 10~11 (通常11)。胸鰭:18~20。縱列鱗 47~51。體延長,前呈圓筒型,後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3~5.2倍;為頭長的2.95~3.15倍。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高,第一、二鰭棘非常延長,長度長於頭長,標準體長為棘長的2倍。尾鰭圓形,與頭長約等長。兩腹鰭癒合成一碟狀,末端只延長至肛門位置。頭、體呈淺棕色,背部色較深,體側散具若干個不規則小橘斑,頭部亦具一些橘色小斑點,頰部下方有2個較大斑塊。(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沿海底層小型魚類,生活於熱帶珊瑚礁海域的砂底,與槍蝦營共生生活。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海域,包括臺灣、日本、關島及薩摩亞等島嶼。臺灣南部可發現。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