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ara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Paratrypauchen microcephalus小頭副孔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60)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小頭副孔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小頭副孔鰕虎魚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櫛赤鯊、赤鯊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Ctenotrypauchen barnardi, Cteno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Taeniodes microcephalus, 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Trypauchen raha, Trypauchen vagina, Trypauchenichthys typ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道津喜衛 1951 Dotu, Yosie 1958 
典藏標本 ASIZP0055230 ASIZP0062266 ASIZP0068114 ASIZP0068136 ASIZP0072303 ASIZP0079480 ASIZP0080558 ASIZP0080559 ASIZP0080560 ASIZP0080695 ASIZP0080714 ASIZP0700116 ASIZP0700397 ASIZP0803875 ASIZP0803897 ASIZP0805657 ASIZP0807486 ASIZP0807487 ASIZP0807488 ASIZP0913875 ASIZP0913897 ASIZP0917486 ASIZP0917487 ASIZP0917488 MTP0165 NMMBP05460 NMMBP05697 NMMBP05698 NMMBP05699 NMNSF01295 NMNSF01615 NTMP0123 NTOU-AE6268 NTOUP201005-309 NTUM06217 NTUM06292 NTUM06542 ...列出全部46筆... 
典藏基因2016-07-15,Yung-Chieh,CO1,100% 2016-07-15,Yung-Chieh,CO1,100% 2016-07-15,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Blind goby; Comb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48~50 ; 臀鰭 I , 43~45 ; 胸鰭 15~17 ; 縱列鱗 59~64 ; 橫列鱗 15~16 ; 背鰭前鱗 0。 體被有小型的櫛鱗,以後部的鱗片較大,頭部及背前區皆裸出無鱗。兩背鰭相連無缺刻。胸鰭上方鰭條較長。腹鰭呈一小型的吸盤,其後緣不完整,具一凹入的缺刻。尾鰭尖形,鰭膜與背鰭、臀鰭相連。 體色呈深紅色或暗紅色。各鰭紅色而半透明,無明顯的斑點。(2019/05/06)

棲所生態

喜好棲息在河口及紅樹林區的半淡鹽水域,以及港灣的泥質底部,常躲藏在洞穴中。主要以底棲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或有機碎屑為食物來源。  

地理分布

分布在台灣西部河川的河口區。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