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Favonigobius gymnauchen  
發音 
Favonigobius gymnauchen裸頸班點鰕虎
by: 張大慶
命名者 (Bleeker, 1860)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裸頸班點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裸項蜂巢鰕虎魚 
最大體長 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西南部、蘭嶼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日本東京 
同種異名 Gobius gymnauchen   
參考文獻   P. Bleeker 1860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周銘泰, 高瑞卿 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73474 ASIZP0073475 ASIZP0806027 ASIZP0806028 ASIZP0916027 ASIZP0916028 NTUM01711 USNM00191224  
英文俗名 Sharp-nosed sand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9 ; 臀鰭 I , 9 ; 胸鰭 17 ; 縱列鱗 28~29 ; 橫列鱗 8 ; 背鰭前鱗 0。體被中大型的櫛鱗,頭部及背前區皆裸出無鱗。雄魚的第一背鰭第二鰭棘呈絲狀延長。第二背鰭各鰭條約等長,雄魚以後方的鰭條略長。雄魚的尾鰭末段呈茅形,雌魚為圓截型。腹鰭大,呈長圓形的吸盤,末端可達肛門。體色呈淡棕色或淺黃色,散佈有不規則的褐色斑點。體側中軸有5個斑塊排成的橫列;尾鰭基部有一分岔的黑色斑塊。頭部有不規則的褐色條斑;背鰭有許多圓形的褐色斑點,雄魚在鰭膜的上半部具有一淺黃色的水平縱線。尾鰭有5~7條略垂直而斜走的褐色斑點。胸鰭基部上方具一黑斑。其餘各鰭灰白色,雄魚的胸鰭及臀鰭呈灰黑色。 (2019/05/06)

棲所生態

喜好棲息在沿岸淺水區以及港灣、河口或紅樹林的沙尼底質環境中,河口區出現在鹽度較高的半淡鹹水中。不好游動。雜食性,以小型魚、甲殼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臺灣分布於西部河川下游的河口區及蘭嶼等。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