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Fusigobius duospilus  
發音 
Fusigobius duospilus裸頸紡錘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oese & Reader, 1985 棲息深度 1 - 46公尺
中文名 裸頸紡錘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裸項紡錘鰕虎魚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甘仔、甘仔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  模式種產地
澳洲大堡礁 
同種異名 Coryphopterus duospilos, Coryphopterus duospilus, Fusigobius duospilos, Fusigobius neophytus africa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Hoese, D. F. etc.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637 ASIZP0057638 NMMBP03147 NTOUP200712-146 NTOUP201203-220 NTOUP201203-221 NTOUP201203-223 NTOUP201203-248 NTOUP201203-250 NTOUP201203-251 NTOUP201203-252 NTOUP201203-258 NTOUP201203-275 NTOUP201206-520 NTOUP201206-521 NTOUP201206-522 NTOUP201206-523 NTOUP201206-524 NTOUP201206-525 NTOUP201206-526 NTOUP201206-527 RUSI38118 USNM00263459Paratype  
英文俗名 Barenape goby; Twospot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VI ; 第二背鰭 I , 8-9 ;臀鰭I , 8 ; 胸鰭18-20 ; 腹鰭I , 5 ; 尾鰭2+18+3 ; 體側縱列鱗為24-25;橫列7;背鰭前無鱗;脊椎骨26;體延長稍透明,前部呈亞圓形,後部側扁;頭後背緣呈弧形,腹緣呈直線形;尾柄頗長為其寬的2.6倍,為體寬的1.4倍;吻較長而尖,而約與眼徑等長,吻稍扁平;頭部具感覺管孔6個;頰部中央及口角處各具一條短縱的感覺乳突線。(2019/06/04)

棲所生態

居住在珊瑚礁外圍的沙地洞穴中,屬底棲魚類。雜食性,以藻類、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及南沙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