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Glossogobius olivaceus  
發音 
Glossogobius olivaceus點帶叉舌鰕虎
by: 王文揚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點帶叉舌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紋舌鰕虎魚 
最大體長 1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斑蚊叉舌鰕虎、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河口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Gobius olivaceus   
參考文獻   Akihito, Prince etc. 19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周銘泰, 高瑞卿 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56333 ASIZP0056577 ASIZP0058210 ASIZP0058407 ASIZP0058714 ASIZP0059816 ASIZP0060112 ASIZP0072841 ASIZP0072842 ASIZP0072843 ASIZP0072923 ASIZP0072924 ASIZP0072925 ASIZP0074479 ASIZP0074635 ASIZP0074639 ASIZP0074745 ASIZP0075241 ASIZP0075242 ASIZP0075243 ASIZP0080834 ASIZP0805509 ASIZP0805510 ASIZP0805511 ASIZP0805548 ASIZP0805549 ASIZP0805550 ASIZP0806716 ASIZP0806717 ASIZP0807570 ASIZP0915509 ASIZP0915510 ASIZP0915511 ASIZP0915548 ASIZP0915549 ASIZP0915550 ASIZP0916716 ...列出全部66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9 ; 臀鰭 I , 7~8 ; 胸鰭 18~19 ; 縱列鱗 29~33 ; 橫列鱗 9~11 ; 背鰭前鱗 23~26。體被有略大的櫛鱗。背前區的鱗面延伸達眼的後緣。胸、腹部被有圓鱗。第一背鰭高,以第2鰭棘最長,有的鰭棘呈絲狀延伸;第二背鰭約與第一背鰭等高。臀鰭約與第二背鰭同高。胸鰭寬圓。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狀,較短於胸鰭的長度。尾鰭呈長圓形或圓形。體色呈淡灰綠色或棕色,背側較深且暗。體側的中部具有4~5個大暗班,背側具有3~4個褐色的斑塊;眼後的項部約具有4群小黑斑,排成二列橫行。背鰭前方附近有兩列散布成數小群的黑點。背鰭、胸鰭、尾鰭皆具有深褐色的點紋。腹鰭及臀鰭呈灰黑色。(2019/05/02)

棲所生態

常見於河口區及溪流下游、紅樹林、港灣等棲地環境中,主要棲息在半淡鹹水域。以小魚及小型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在台灣西岸的沿海水域及河川下游、河口區等水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