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ugilogobius abei  
發音 
Mugilogobius abei阿部氏鯔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nyder, 1901)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阿部氏鯔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阿部鯔鰕虎魚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世界分布 日本至東中國海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  模式種產地
日本和歌山縣 
同種異名 Ctenogobius abei, Gobius abei, Gobius bivittata, Mugilogobius fontinalis, Mugiolgobius abei, Tamanka bivitt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Jordan, D. S. etc. 1901 Kim, I.S. etc. 198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602 ASIZP0056608 ASIZP0072688 ASIZP0072689 ASIZP0072690 ASIZP0079245 ASIZP0080194 ASIZP0805371 ASIZP0805372 ASIZP0805373 ASIZP0915371 ASIZP0915372 ASIZP0915373 NMMBP02018 NTUM02264 NTUM07709 NTUM08604 USNM00316176 ZMH18866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Mangrove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型略延長,前方圓鈍而後部側扁。頭中大,眼大且位置高。雄魚吻部稍微長於雌魚,口裂大小中等,雄魚口裂略較雌魚大,可延伸至瞳孔前緣的垂直下方位置,雌魚則僅延伸至眼窩前緣的垂直下方位置;吻部閉合時,上頜略微較下頜突出。 第一背鰭鰭條數VI;第二背鰭鰭條數I/8;臀鰭鰭條數I/8;胸鰭鰭條數15-17。雄魚第一背鰭具有絲狀延長。 縱列鱗數35-37;橫列鱗數10;背鰭前鱗列數14-19 。 頭部及軀體底色為淺灰褐色或淺黃褐色,前半部體側通常具有6道形狀不規則的黑褐色或褐色橫斑,後半部具有兩道延伸到尾鰭基部的黑褐色縱帶。體鱗具有深褐色邊緣,腹面為淡黃白色。頰部與前鰓蓋區域約有4條傾斜的黑褐色條紋,交叉成網格狀。胸鰭基部具有一個黑褐色斑塊。第一背鰭鰭膜在中間區域具有一道水平分布的灰黑色帶,在第4根硬棘往後延伸至第一背鰭後緣,具有一個明顯的大型黑色斑塊。第二背鰭鰭膜在中間區域具有一道水平分布的灰色帶。成熟雄魚在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的水平狀灰色帶外緣鰭膜常常帶有鮮黃色帶。成熟雄魚臀鰭鰭膜呈淺灰色,並具有鮮黃色外緣。尾鰭上半部的鰭膜具有3-4道放射狀黑色條紋。

棲所生態

廣泛的棲息於河口、濱海溝渠與紅樹林棲地類型的半淡鹹水域。 

地理分布

日本、韓國、台灣、中國與越南北部。 

漁業利用

無漁業利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