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發音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短吻紅斑吻鰕虎
by: 黃世彬
命名者 Lee & Chang, 1996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短吻紅斑吻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短吻紅斑吻鰕虎魚 
最大體長 3.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赤班吻鰕虎、苦甘仔、狗甘仔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臺中大肚溪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Lee, S.-C. etc. 1996 Lee, S.-C. etc. 1996 
典藏標本 ASIZP0056640Holotype ASIZP0057271Paratype ASIZP0057433 ASIZP0057434Paratype ASIZP0057435Paratype ASIZP0057436Paratype ASIZP0057437 ASIZP0057438 ASIZP0057619 ASIZP0059914 ASIZP0059977 ASIZP0072400 ASIZP0072401 ASIZP0072402 ASIZP0072587 ASIZP0072588 ASIZP0072589 ASIZP0805086 ASIZP0805087 ASIZP0805088 ASIZP0805270 ASIZP0805271 ASIZP0805272 ASIZP0915090 ASIZP0915091 ASIZP0915092 ASIZP0915270 ASIZP0915271 ASIZP0915272 NMMBP02933 NMMBP05896 NMNSF00013 NMNSF00021 NMNSF00170 NTHUB02282 NTMP0928 NTOUP201005-235 ...列出全部37筆... 
典藏基因2011-08-10,張家豪,CO1,100% 2011-08-10,張家豪,CO1,100% 2011-08-10,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Redspotted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背鰭VI~VII-I , 8~9 ; 臀鰭 I , 7~9 ; 胸鰭 15~17 ; 縱列鱗 29~32 ; 橫列鱗 10~13 ; 背鰭前鱗 9~13。體側被有較大櫛鱗,後方鱗片較大,胸、腹部及胸鰭下方與背前區鱗較細小,背前鱗可延伸達鰓蓋後緣垂線上方。頭部及胸鰭基部無鱗。第一背鰭以第2、3根略長,雌雄並無明顯差異。胸鰭呈橢圓形。尾鰭呈圓形。體色呈黃棕色或褐色,身上密布許多紅色或紅褐色細小斑點,吻部、頰部與鰓蓋上皆有許多紅色或橘紅色斑點。眼前及眼下各有一細窄紅紋,延伸到吻端與上顎中央上方。第一背鰭第1~3根棘之間的下半部鱗膜,有一黑藍色亮斑,鰭膜有散列紅色斑點;第二背鰭有3~5列紅色或橘紅色斑點,雄魚第二背鰭外緣呈雪白色。尾鰭有4~7列散開紅色或紅褐色斑點。臀鰭呈橘黃色,較外緣具黑色,最外緣則呈白色或透明無色。胸鰭基部有2~3列垂直排列紅色或橘紅色斑點。(2019/04/25)

棲所生態

為溪流中、上游的小型魚類,是典型的陸封型鰕虎魚。底棲性,仔魚完全無浮游期。常棲息在小型的支流裡,或主流區的小分流、緩流區、邊緣水等棲地環境中。肉食性,通常以水生昆蟲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北、中、南的溪流中下游中或偶見於低海拔地區的支流或緩流區裡。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