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icyopus zosterophorus
Sicyopus zosterophorus環帶黃瓜鰕虎
by: 黃鈞漢、蘇世華
命名者 (Bleeker, 1856)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環帶黃瓜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最大體長 4.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環帶瓢眼鰕虎、環帶禿頭鯊、狗甘仔、甘仔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南部、恆春半島、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印尼峇裡島 
同種異名 Sicydium balinense, Sicydium zosterophorum, Sicyopterus balinense, Sicyopus balinense, Sicyopus balinensis, Sicyopus zosterophorum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56676 ASIZP0072535 ASIZP0072536 ASIZP0072537 ASIZP0805221 ASIZP0805222 ASIZP0805223 ASIZP0915225 ASIZP0915226 ASIZP0915227 NMMSTP01008 NTOUP200709-026 NTOUP200709-027 NTOUP200709-043  
典藏基因2011-08-18,張家豪,CO1,100% 2011-08-18,張家豪,CO1,100% 2011-08-18,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Ornate gob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9 ; 臀鰭 I , 10 ; 胸鰭 15 ; 腹鰭 I , 5 ; 縱列鱗 33~34 ; 橫列鱗 11~12 ; 背鰭前鱗 2~6。 體側中大型的櫛鱗,後方鱗片較大。頭部、胸鰭基部及胸部裸出無鱗。 第一背鰭各棘約等高,無特別延長,雄魚第一背鰭平放時可超過第二背鰭起點且其第二背鰭基較長,平放時幾乎可達到尾鰭基部上方。 臀鰭起點起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下方。 胸鰭寬大,長圓形。 腹鰭呈一圓形吸盤。 尾鰭長圓形。 雌魚體成乳黃色,雄魚魚第二背鰭第一鰭條下方,前半為深褐色,後半為橘紅色。 體背有五條黑褐色橫帶,由背側環繞到腹面,前二條較寬大;體後部三條橫帶較窄,前二條相互靠近,最後一條於尾柄基部。 眼下方具有一垂直黑紋延伸至口角處。 雌魚各鰭淺黃色而透明,雄魚呈粉紅色。 雄魚第一背鰭下半葉成褐色,延伸至第二背鰭,雄魚臀鰭外緣黑色,其尾鰭膜具放射狀黑色線紋。 (2019/04/23)

棲所生態

暖水性小型魚類,生活於小型清澈著溪河中。 為一種典型的河海洄游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南部及東部的河川水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