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Taenioides anguillaris  
發音 
Taenioides anguillaris鰻鰕虎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鰻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鰻鰕虎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甘仔、甘仔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Cepola coecula, Cepola hermanniana, Gobioides anguillaris, Gobioides coeculus, Gobius anguillaris, Taenioides angullaris, Taenioides caecu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582 ASIZP0073477 ASIZP0806030 ASIZP0916030 NMMBP05491 NTUM01888 NTUM01890 NTUM01900 ZMH19324  
英文俗名 Anguilla eelgoby; Eel worm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I, 44-47;臀鰭I, 41-44;胸鰭15;腹鰭I, 5;尾鰭15;鰓耙數2+10-11。體很延長,前部亞圓形,後部側扁。頭較寬,亞圓形.頭長大於腹鰭基底後緣至肛門的距離;頭部據多行黏夜管突起,自眼向各方輻射。黏液管突起也建於吻部、頰部和鰓蓋。吻短而吻端鈍;體色為紅色略帶藍灰色,腹部淺色,尾鰭黑色,其餘各鰭為灰色。(2019/07/17)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河口、港灣、紅樹林濕地、沙岸海域中,大多出現在泥質的底質環境中。雜食性,以有機質碎屑、小型魚蝦等為食物來源。  

地理分布

分布印度-太平洋海域,包台灣北部、西南部沿海河口、港灣等處。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