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ymphorus nematophorus  
發音 
Symphorus nematophorus曳絲笛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60) 棲息深度 1 - 50公尺
中文名 曳絲笛鯛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絲條長鰭笛鯛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赤筆仔、鐵汕婆(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洋至澳洲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西里伯斯 
同種異名 Glabrilutjanus nematophorus, Lutianus nematophorus, Lutjanus nematophorus, Mesoprion nematophorus, Paradicichthys venenatus, Symphorus forsteri, Symphorus taenilatus, Symphorus taeniolatus, Symporichthys nematophor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P. Bleeker 186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636 ASIZP0055986 ASIZP0067343 ASIZP0802488 ASIZP0802812 ASIZP0912488 ASIZP0912812 FRIP00661 NMMBP04215 NMMBP06375  
英文俗名 Chinaman fish; Chinaman snapper; Chinamanfish; Chinama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体呈長橢圓形,側扁而高。吻長。眼小;眼前有一深槽。口中大;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的下方。上下頜骨具帶狀齒,外列齒擴大,前方數齒呈犬齒狀;鋤骨、腭骨及舌面均無齒。前鰓蓋骨具鱗,後緣具鋸齒。鰓耙數16-19,呈瘤狀突起。體被中大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多少被鱗;側線完全,鱗列數52-55。背鰭硬棘X,較軟條短;軟條15-16,呈高立的三角形,幼魚時,3-6軟條延長如絲狀;臀鰭硬棘III,軟條9,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胸鰭略短於頭長;尾鰭凹形。體及各鰭呈紅色,腹面較淡;體側具多條藍色縱帶;背鰭軟條部、臀鰭軟條部及尾鰭散佈藍色小點。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曳絲笛鯛亞科(Paradicicthyinae)。本屬全世界僅一屬一種。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淺水域至水深50公尺之礁石區。獨自游動或聚集小群。主要以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澳洲間海域,西起東印度洋,北至琉球群島,南迄澳洲北部。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捕獲。肉質尚可,煎食較宜。肉臟可能具有累積之熱帶性海魚毒,應避免食其肉臟。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