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Upeneus moluccensis  
發音 
Upeneus moluccensis馬六甲緋鯉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5) 棲息深度 10 - 120公尺
中文名 馬六甲緋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2 Mul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馬六甲緋鯉 
最大體長 22 cm 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秋姑、鬚哥、秋高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安汶島 
同種異名 Mulloides auriflamma, Mulloides flavolineatus, Mulloidichthys auriflamma, Upeneoides dubius, Upeneoides fasciolatus, Upeneoides moluccensis, Upeneus molluccensis, Upeneus mollucensis, Upeneus mullusc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P. Bleeker 185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545 ASIZP0066607 ASIZP0801469 ASIZP0911469 FRIP01176 FRIP03224 FRIP21644 NMMBP05389 NMMBP05390 NMMSTP00064 NMNSF00222 NTUM03143 NTUM03144 NTUM03145 NTUM03146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ed goatfish; Goldband goatfish; Gold band goatfish; Gold bond goatfish; Golden stripe goatfish; Goldband goldfish; Goa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橢圓形。頭中大;口小,下位;吻圓鈍;上下頜齒細小,鋤骨與腭骨具齒,均多形成絨毛狀齒帶;上頜延長至眼下方約1/3處。頦部縫合處具一對長鬚。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後緣具一短棘;鰓蓋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7-9 + 19-22。體被中大櫛鱗,易脫落;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3-35,側線鱗上之側線管分枝。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5-17(1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上半部粉紅色至櫻桃紅色,下半部銀白色; 自眼後緣至尾鰭基部具一水平黃色縱帶;背鰭具3-4條紅褐帶;尾鰭上半葉具6-8條紅褐斜帶,下半葉後緣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沙泥底質,經常成小群的在砂泥底質的棲地,翻動底沙泥,尋找底棲的軟體動物及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和非洲東部,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皆有分布。臺灣北部、東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可發現。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夏季到秋季的臺灣東北及西南部沙泥海域可垂釣到。紅燒、油炸都好吃。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