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arapercis striolata
Parapercis striolata斑棘擬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eber, 1913) 棲息深度 20 - 100公尺
中文名 斑棘擬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5 Pinguipe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棘擬鱸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高知 
同種異名 Neopercis mimaseana, Neopercis striolata, Parapercis mimaseana   
參考文獻   Weber, M. 191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E., H. Senou etc. 2008 
典藏標本 NTMP0428 NTUM04566  
英文俗名 Sandperc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8枚;鋤骨具齒,腭骨具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61-65。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無缺刻,具硬棘V,軟條23;臀鰭硬棘I,軟條19;胸鰭軟條18-19;尾鰭圓形。體呈黃褐色,體側側線上方具6-7條褐色縱帶。背鰭硬棘部暗色;背鰭軟條部具黃褐色縱帶;尾鰭上葉另具黃褐色至淡黑色橫紋。以前所記載之米馬擬鱸(Parapercis mimaseana)為本種之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大陸棚區。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日本南部、臺灣及澳洲西北部。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小琉球及澎湖海域。新紀錄於南方澳(HO, 2010/7/5)。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