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phiprion clarkii  
發音 
Amphiprion clarkii克氏雙鋸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ennett, 1830) 棲息深度 1 - 55公尺
中文名 克氏雙鋸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克氏雙鋸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小丑魚、小丑仔(澎湖)、皇帝娘(澎湖)、貪吃公(澎湖)、克氏海葵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斯里蘭卡 
同種異名 Amphiprion boholensis, Amphiprion clarki, Amphiprion clarkia, Amphiprion japonicus, Amphiprion melanostolus, Amphiprion papuensis, Amphiprion snyderi, Amphiprion xanthurus, Anthias clarkii, Sparus mil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John Whitchurch Bennett, ESQ. 1834 Moyer, J.T. 1976 Moyer, J.T. etc. 1976 Moyer, J.T. 1980 Ochi, H.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086 ASIZP0058668 ASIZP0058669 ASIZP0059144 ASIZP0061661 ASIZP0062126 ASIZP0062304 ASIZP0062305 ASIZP0069981 ASIZP0070531 ASIZP0070570 ASIZP0071213 ASIZP0802614 ASIZP0803383 ASIZP0805847 ASIZP0913383 ASIZP0915847 ASIZP0916927 FRIP00041 FRIP21020 FRIP22357 NMMBP00076 NMMBP00078 NMMBP00398 NMMBP00824 NMMBP01895 NMMBP02243 NMMBP02357 NMMBP05493 NMMBP08749 NMMSTP00452 NTMP0022 NTMP0518 NTMP0894 NTUM02905 NTUM02906 NTUM02907 ...列出全部119筆... 
英文俗名 Sea bee; Yellowtail clownfish; Chocolate clownfish; Clark's anemonefish; Black clown; Clarcki's clown; Brown anem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7-2.0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34-35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呈圓形,硬棘X-XI,軟條15-17;臀鰭硬棘II,軟條12-15;胸鰭鰭條18-21;雄魚尾鰭截形,末端呈尖形,雌魚呈叉形,末端呈角形。體一般呈黃褐色至黑色,體側具3條白色寬帶;胸鰭及尾鰭淡色,其餘鰭色不定,或暗色,或黃色,或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及外礁斜坡處,棲息深度可達約60公尺,但一般皆生活於淺水域。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Cymbactis actinostoloidesStoichactis haddon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群聚生活,雌、雄魚均具有護巢護卵之行為,攻擊性強,通常由一隻體型最大之雌魚帶領一隻體型第二大且具生殖能力之雄魚,其它成員包括無生殖能力之其它中成魚和一群稚魚。當最大雌魚失去後,則依雄性之順位變性成雌魚而遞補。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波斯灣到密克羅尼西亞,包括印度-澳洲群島,北至臺灣及日本南部。臺灣各地之礁區可見。 

漁業利用

本身體色豔麗以及與海葵共生之習性,使其成為受歡迎之水族觀賞魚。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