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romis weberi  
發音 
Chromis weberi魏氏光鰓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wler & Bean, 1928 棲息深度 3 - 40公尺
中文名 魏氏光鰓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韋氏光鰓魚 
最大體長 13.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厚殼仔、黑殼仔(臺東)、青紺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 
同種異名 Chromis simulanis, Chromis simula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Fowler, H.W. etc. 1928 Moyer, J.T.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Kim, Y.U. etc. 1997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312 ASIZP0059410 ASIZP0069925 ASIZP0069953 ASIZP0069954 ASIZP0070023 ASIZP0071480 ASIZP0072189 ASIZP0073115 ASIZP0073116 ASIZP0073618 ASIZP0073619 ASIZP0803344 ASIZP0803348 ASIZP0804096 ASIZP0804097 ASIZP0804098 ASIZP0806167 ASIZP0806168 ASIZP0913344 ASIZP0913348 ASIZP0914096 ASIZP0914097 ASIZP0914098 ASIZP0916167 ASIZP0916168 ASIZP0916811 BPBMI22695 FRIP00260 FRIP21332 FRIP21401 NMMBP08697 NMMSTP00391 NTMP1465 NTUM02866 RUSI35022 USNM00275516 ...列出全部39筆...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10-15,柯慧玲,CO1,100% 2012-10-15,柯慧玲,CO1,100% ,,CO1,100% ,,CO1,100%
英文俗名 Weber's chromis; Darkbar chromi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1-2.3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7-19個。背鰭單一,軟條部略延長而呈尖形,硬棘XIII,軟條 11;臀鰭硬棘II,軟條11-12;胸鰭鰭條18-20;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呈尖形,各具3條硬棘狀鰭條。體呈橄欖色至藍灰色,鱗片的邊緣深褐色;前鰓蓋及鰓蓋具暗褐色之後緣;胸鰭基部上緣有小黑點;尾鰭上下葉的末端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海峽與陡峭的外礁斜坡中,獨居或成小群到大群活動,棲息深度在3-40公尺間。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尤其橈腳類的動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東非,東至萊恩群島及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發現於南部、北部、澎湖、綠島和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雀鯛,可食用,一般不為漁獲對象魚。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