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Larimichthys crocea  
發音 
Larimichthys crocea大黃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6) 棲息深度 10 - 70公尺
中文名 大黃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首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1 Sci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黃魚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黃魚、黃瓜、黃花魚、黃口、火口、大黃花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Collichthys chinensis, Collichthys croceus, Larimichthys croceus, Pseudosciaena amblyceps, Pseudosciaena crocea, Pseudosciaena undovittata, Sciaena croce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Richardson, J. 1846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3555 ASIZP0069749 ASIZP0069758 ASIZP0070974 ASIZP0071048 ASIZP0073962 ASIZP0079198 ASIZP0080394 ASIZP0080476 ASIZP0700246 ASIZP0803260 ASIZP0803261 ASIZP0804206 ASIZP0804231 ASIZP0913260 ASIZP0913261 ASIZP0914206 ASIZP0916427 CAS76438 FRIP01287 FRIP01300 MTP0069 MTP0080 MTP0166 MTP0205 NMMBP04353 NMMBP04760 NTP0205 NTUM00861 NTUM00862 NTUM00863 NTUM01771 NTUM05134 NTUM07185 NTUM07196 NTUM07197 NTUM07198 ...列出全部52筆...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Croceine croaker; Large yellow croak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面有多列發光顆粒;頭鈍尖形。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眼眶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前端齒較大,但較疏,在前端中央無齒;下頜齒內列齒較大,外列齒緊貼內列齒,前端中央聚成一撮; 吻緣孔5個,直縫形孔的中央緣孔在吻緣葉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個呈弧形排列,中央上孔為直列縫型,外側上孔圓形;頦孔4或6個,中央4孔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前2孔細小。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 鰓耙細長,最長鰓耙與鰓絲等長。頭部除頭頂後部外皆被圓鱗,體側前1/3被圓鱗外,餘被櫛鱗;鱗片較小,背鰭與側線間鱗8-9列。耳石為黃花魚型,即呈盾形。臀鰭鰭條7-9根,通常8根;腹鰭基起點在胸鰭基上緣點垂線之後;尾鰭楔形。腹腔膜墨黑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16個。鰾前部圓形,不突出為側囊,後端細尖;側枝31-33對,每一個側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背分枝呈翼狀開展,腹分枝分上下兩小枝,下小枝又分為前後兩小枝,前後兩小枝等常,互相平行,沿腹膜下延伸至腹面。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下半部各鱗下都具金黃色腺體。背鰭淺黃褐色;尾鰭淺黃褐色,末緣黑褐色;臀﹑腹及胸鰭為鮮黃色。口腔內白色,口緣淺紅色。鰓腔上部黑色,下部粉紅色。 (2014/10/22 林沛立編修)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中底層水域,水深約在10-70公尺之間,會進入河口區。厭強光,喜混濁水流,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則下浮至底層。主耍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為食。鰾能發聲,在生殖期會發出「咯咯」的聲音;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生殖季節到來時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南中國海、東海及黃海南部。臺灣西部沿海偶可見。 

漁業利用

大黃魚肉質細緻,十分美味,蒸、煮、炸皆宜。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及底刺網,冬末春初漁獲較豐,臺灣沿海並不盛產。在大陸東南沿海則是最重要之經濟魚種之一,年產量約五萬公噸以上。但是身為受歡迎的一種食用魚,導致本身面臨沉重的捕撈壓力,過漁問題嚴重,魚獲產量不斷下降,體型也不斷縮小。目前大陸已養殖成功,而市場上的大黃魚幾乎清一色都是由養殖場所養殖出來的,野生種已經不多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