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pinephelus awoara  
發音 
Epinephelus awoara青石斑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棲息深度 1 - 65公尺
中文名 青石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青石斑魚 
最大體長 6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黃丁斑、石斑、過魚、中溝、白馬罔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Epinelhelus awoara, Epinephelus awaora, Serranus awoa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Temminck, C.J. etc. 1842 He, D. etc. 199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Heemstra, P.C. etc. 1993 丁淑慧 1997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4752 ASIZP0055035 ASIZP0055616 ASIZP0055737 ASIZP0057721 ASIZP0065113 ASIZP0071051 ASIZP0073249 ASIZP0074948 ASIZP0074949 ASIZP0074950 ASIZP0074953 ASIZP0079029 ASIZP0079117 ASIZP0800776 ASIZP0804465 ASIZP0805724 ASIZP0806495 ASIZP0806496 ASIZP0806497 ASIZP0806500 ASIZP0910776 ASIZP0914465 ASIZP0915724 ASIZP0916495 ASIZP0916496 ASIZP0916497 ASIZP0916500 BPBMI23068 BPBMI23161 CAS15176 MTP0036 NMMBP06555 NMMBP06667 NMMBP08849 NMMSTP00380 NMMSTP01557 NTUM00043Paratype ...列出全部51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1-01-15,張家豪,CO1,% 2012-10-25,柯慧玲,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Yellow grou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3倍。頭背部弧形;眶間區窄,中央微凸。眼較小,短於吻長。口大;上頜前端具有3個圓錐齒及1個能向後倒伏的牙齒,內側絨毛狀齒;下頜前端2個圓錐齒,內側齒細尖,排列稀疏。鰓耙數8-9+16-18。前鰓蓋骨後角具2-5個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55;縱列鱗數92-109。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則呈金黃色或淡;體側具4條暗色橫斑,尾柄處亦具1條橫斑,另在頭頸部具一不明顯之橫斑。頭部及體側散佈著小黃點;體側及奇鰭常具灰白色小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10-50公尺處之石礫區或沙泥區海域,幼魚則常出現在潮池區。以魚類為主食。親魚適合產卵的水溫為23.2-23.4℃,鹽度20-34 ‰,產卵期在6、7月份,通常在傍晚6到 8時進行產卵,為分批多次產卵型,受精卵約在27小時後孵化成仔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南中國、越南及臺灣。臺灣主要產於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亦可人工養殖。一般漁法以拖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