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iganus canaliculatus  
發音 
Siganus canaliculatus長鰭臭肚魚
by: 田吉宏
命名者 (Park, 1797) 棲息深度 1 - 50公尺
中文名 長鰭臭肚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臭肚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67 Sig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長鰭籃子魚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臭肚、象魚、象耳(澎湖)、臭肚仔(澎湖)、羊矮仔(澎湖)、盧矮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蘇門答臘島 
同種異名 Amphacanthus dorsalis, Amphacanthus guttatus oramin, Chaetodon canaliculatus, Siganus albopunctatus, Siganus javus, Siganus oramin, Teuthis dorsalis, Teuthis margaritifera, Teuthis nebulosa, Teuthis oramin, Teuthis siganus, Theutis dorsalis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May, R.C., D. Popper etc. 19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MNH90092 ASIZP0057680 ASIZP0057681 ASIZP0057682 ASIZP0059674 ASIZP0062403 ASIZP0062502 ASIZP0072221 ASIZP0804997 ASIZP0900510 ASIZP0914997 BPBMI23134 FRIP01037 FRIP03145 FRIP20106 FRIP21120 FRIP21281 FRIP22202 NMMBP00097 NMMBP00099 NMMBP04958 NTUM02021 NTUM02380 NTUM02468 NTUM06452 NTUM08091 NTUM08096 NTUM08097 NTUM08098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Slimy spinefoot; Net-pattern spinfoot; Seagrass rabbitfish; Pearly spinefoot; Smudgepot spinefoot; Pearlspotted spinefoot; Rabbitfish; Whitespotted rabbitfish; Spinefoot; White-spotted spinefoot; Whitespotted spinefoo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胸鰭略長,頭長為胸鰭長之1.1-1.3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6。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稍分叉,但隨體形增加,分叉愈深。體側由上方銀灰色,往下側漸成銀色,上側間雜藍色斑點,下側則雜以白色斑;頭部上方則為暗綠色;鰓蓋後上方有一污斑。側線至第一背鰭棘間具4-6行小圓斑,體側亦密布小白斑。受驚嚇的魚隻,其體色會轉變成以灰白與暗棕斑紋交雜成斜紋狀;各鰭上均出現2-3條棕色條紋,尾鰭則有4-6條不完全灰白色條狀斑。若冷藏後,體側上方呈褐色,下方為乳白色,並雜以暗白色點斑。

棲所生態

暖水性魚類,常形成小群體棲息於朝海的珊瑚礁區或岩礁區等藻類叢生的水域,亦常出現於河口域或離岸數公里之清澈水域。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東起波斯灣、阿曼灣,西至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南、北部及各離島均有產。 

漁業利用

以手釣、圍網或拖網等漁法全年皆可捕獲。本種魚以煮湯或火烤較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