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iganus unimaculatus  
發音 
Siganus unimaculatus單斑臭肚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Evermann & Seale, 1907) 棲息深度 1 - 5公尺
中文名 單斑臭肚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臭肚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67 Siga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單斑籃子魚 
最大體長 2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臭肚、象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呂宋島 
同種異名 Lo unimaculatus, Lo vulpinus, Siganus vulpi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Evermann, B. W. etc. 190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Blotched foxfac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體較高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9-2.4倍。頭小。吻尖突,而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側線上鱗列數16-20。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無明顯缺刻;尾柄較粗,尾鰭微叉形。體呈黃色,體側後半部貝1-2大型黑斑駁;頭前部自背鰭起點貫通眼部至吻端為一黑褐色帶;鰓蓋、前鰓蓋至峽部具銀白色帶,帶上散佈褐色小點;帶後方,在胸部與胸鰭前緣黑褐色;胸鰭基下方白色。奇鰭黃色;偶鰭淡色而且黑色緣。以前所記錄之狐面籃子魚(Siganus vulpinus)實為本種魚之誤鑑,可由前者體側後部無大型黑斑予以區別。

棲所生態

幼魚成群活動,成魚通常會成對在礁區外緣活動。以附著之絲狀藻及其他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至澳洲西部沿海。臺灣目前僅發現於南沙群島。 

漁業利用

以手釣、拖網與圍網均可捕獲,全年皆產,但數量較少,且魚體較小。一般以其體色鮮艷,常被作為觀賞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