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mpus argenteus  
發音 
Pampus argenteus銀鯧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Euphrasen, 1788) 棲息深度 5 - 110公尺
中文名 銀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鯧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83 Stromat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銀鯧 
最大體長 6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鯧、正鯧、銀鯧、支子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Pampus argentus, Pampus cinereus, Stromateoides argenteus, Stromateus argenteus, Stromateus cinereus, Stromatioides nozawae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Euphrasen, B. A. 1788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2299 ASIZP0079498 ASIZP0700028 ASIZP0700372 FRIP00781 FRIP01086 FRIP01297 FRIP01298 FRIP03077 MTP0060 NMMBP04094 NMMBP04201 NMMBP06306 NMMSTP00923 NMNSF00322 NMNSF00894 NMNSF00941 NMNSF01589 NTMP0150 NTMP0274 NTMP1074 NTMP1429 NTUM06872 NTUM07062  
英文俗名 Silver pomfret; White pomfr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側扁,體呈近橢圓形,背、腹緣弧形隆起。頭較小,側扁而高。吻短而圓鈍。口小,斜裂;上頜略突出;上下頜有一列細齒,鋤骨、腭骨及舌上則無細齒。前鰓蓋骨邊緣不游離,主鰓蓋骨具柔軟扁棘。鰓耙細弱,排列稀疏;鰓裂較小,鰓膜與喉峽部相連。體被細小圓鱗,且易剝離;側線完全,頭部後方之側線管在側線上方區後緣呈圓形,側線下方區向後延伸至胸鰭1/3處之上方。背鰭及臀鰭前方軟條特長,呈鐮刀狀,但不伸達尾鰭基部;無腹鰭。背部呈淡墨青色,腹面呈銀白色,各鰭略帶黃色及淡墨色邊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水域,常與金線魚、鰏科或對蝦等共同出現於群體中。以水母、浮游動物等為食。冬天到夏天為產卵期,會成群靠近沿岸群游於中層海域,產卵後秋天再出外海,孵化後的幼魚成長至3公分左右時,即向外海游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印尼,北至日本。臺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圍網或刺網捕獲,漁期主要在2-4月間。屬於高級的食用魚種,肉質細嫩,多脂肪,故入口即化,很適合老人小孩。不論是蒸、煎、炸及烤等,都相當鮮美,是各大餐廳十分受到青睞的魚種。不過不能放太久,肉很容易腐爛。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