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eratobregma helenae  
發音 
Ceratobregma helenae海倫額角三鰭鳚
by: 陳義雄
命名者 Holleman, 1987 棲息深度 0 - 40公尺
中文名 海倫額角三鰭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三鰭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5 Tripteryg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海倫額角三鰭鳚 
最大體長 3.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三鰭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聖誕島 
同種異名 Ceratobragma helenae, Ceratobregma striata, GenusA sp. 2, Tripterygion sp. 2   
參考文獻 Fricke, R., 1994. Tripterygiid fishes of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the southwest Pacific Ocean (Teleostei).. Theses Zool. 24:1-585;Fishbase(2006)  Holleman, W. 1987 Fricke, R. 1994 
典藏標本 NTOUP200910-140 USNM00280187Paratype USNM00280188Paratype USNM00280189Paratype  
英文俗名 Orangebar triplefin; Helena's spiny-eye triplefin; Horned triplef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形小,圓柱狀。上頜向後延伸至瞳孔前緣下方;齒小,上下頜具椎形齒;鋤骨及腭骨前端具齒群。眼眶上緣具皮膜,呈葉狀。鼻瓣膜為葉狀。眼前具骨脊,雄性骨脊具小刺。後顳骨枝呈”I”形。頤部感覺孔 2+2+2。頭部除了頸部頂端具帶刺的小鱗片之外,其餘部分無鱗。胸鰭基部無鱗。腹部具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13-19個,孔鱗側線從胸鰭基後方即稍下降,末端位於第二三背鰭末端下方;後段側線具兩列缺刻鱗18-26個;缺刻側線鱗開始於倒數第二至第四孔鱗下方,末端止於尾柄。側線上鱗列 3-4.5 + 1 + 4-5。D. III+XV-XVI+9-10; A. I+19-21; P. i-iii+6-8+viii (15-17);L.l. 13-19+18-26; Vert.10+27。背鰭低矮,,分成三枚,雄性有時延長呈絲狀,但長度不超過第二背鰭第一軟條;胸鰭末端達第一5至第一7側線孔鱗。頭紅色,具不規則紋路;體白色或黃白色,具黃棕色或橙色網狀紋,有時體為橘色,鱗片中央白色。(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之礁岩隙縫,水深4-37m。以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聖誕島及馬來西亞,東至薩摩亞、東加及澳洲,北至琉球群島。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