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rossorhombus kobensis  
發音 
Crossorhombus kobensis高本纓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tarks, 1906) 棲息深度 1 - 100公尺
中文名 高本纓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長臂纓鮃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Crossorhombus valderostratus, Engyprosopon ui, Scaeops kobensis, Scaeops u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Jordan, D. S. etc. 190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486 ASIZP0061552 ASIZP0061855 ASIZP0063581 ASIZP0064214 ASIZP0070669 ASIZP0070675 ASIZP0073974 ASIZP0074540 ASIZP0074859 ASIZP0900239 NMMBP04011 NMMBP04601 NMMBP04611 NMMBP04612 NMMBP05423 NMMBP08825 NMMBP08848 NMMSTP00738 NMNSF00506 NTMP0332 NTUM05427 NTUM05551 NTUM05552 NTUM05553  
英文俗名 Kob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突起,前部幾近垂直。頭小。吻短鈍;眼間隔極寬具凹陷。口小;上頜骨短,上頜延伸至下眼前緣前下方;無副上頜骨;上頜二行齒尖銳錐狀齒,外列齒間寬於內列齒,下頜齒具一行;腭骨無齒。眼側被強櫛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第一鰓弓鰓耙數0+5-7。背鰭鰭條正常,軟條數79-86;臀鰭鰭條正常,軟條數59-67;胸鰭遠長於頭長,第一鰭條延長如絲;左右腹鰭不對稱;尾鰭尖圓形。體灰褐色至綠褐色,體側夾雜暗色斑駁,各鰭散布暗色小斑點,背及臀鰭具黑民眾,尾鰭具黑邊但不具色帶;盲側灰白色,雄魚常具有一幾佔體側2/3部位的大型深藍色的暗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平時不太愛活動,大半時間潛藏在砂泥底中,和棲息的背景環境幾乎完美融合一體,藉以欺敵捕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中國南海及日本。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北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體型較小,一般皆加工作扁魚酥或以下雜魚般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