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rhombus cinnamoneus  
發音 
Pseudorhombus cinnamoneus檸檬斑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棲息深度 20 - 164公尺
中文名 檸檬斑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牙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2 Paralichthy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桂皮斑鮃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肉瞇仔(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Pseudorhombus cinnamomeus, Pseudorhombus levisquamis, Pseudorhombus neglectus, Rhombus cinnamon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2344 ASIZP0073969 ASIZP0078380 ASIZP0078414 ASIZP0080110 ASIZP0807151 ASIZP0807635 ASIZP0917151 ASIZP0917635 NMMBP04602 NMMBP04603 NMMSTP00750 NMMSTP01575 NTMP0064 NTUM01592 NTUM02480 NTUM05413 NTUM05460 RUSI35670 USNM00076659 USNM00076661 USNM00076663  
典藏基因2016-01-26,Yu-Ming,CO1,100%
英文俗名 Cinnamon flounder; Flatfish; Japanese tam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 兩眼均在左側;兩眼間具狹小骨脊,上眼稍較下眼稍前,上眼前方有凹陷。頭中型。口稍大;上頜延伸至下眼中央下方,由背鰭起點至後鼻孔的直線通過上頜骨未緣或其後方;上下頜齒小而密,不為大犬齒狀。鰓耙適長、堅硬且具鋸齒,呈櫛狀,第一鰓弓鰓耙數4-8+10-12。鱗中型,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被櫛鱗,盲側被圓鱗;左右側均具側線,鱗數75-84。背鰭起點在鼻孔前緣上方,軟條數77-89;臀鰭軟條數58-69;胸鰭短於頭長;尾鰭楔形。體綠色或淡褐色,體有許多環紋,側線彎曲部及直走部相接處具一大眼斑,直走部上另有2-3個較小且不顯之暗斑;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內灣至水深164公尺深的近海砂泥質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菲律賓。臺灣產於西南部、北部、小琉球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佳,以清蒸或紅燒食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