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leuronichthys cornutus  
發音 
Pleuronichthys cornutus木葉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棲息深度 100 - 120公尺
中文名 木葉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鰈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3 Pleuronec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木葉鰈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肉瞇仔(澎湖)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Platessa cornuta, Pleuronectes cornutus, Pleuronichthys light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Watanabe, T. 196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607 ASIZP0059549 ASIZP0059921 ASIZP0066128 ASIZP0073231 ASIZP0073258 ASIZP0801391 ASIZP0805706 ASIZP0805733 ASIZP0911391 ASIZP0915706 ASIZP0915733 FRIP00438 MTP0041 NMMBP03329 NMMBP04910 NMMBP04911 NMMBP04912 NMMSTP00754 NMNSF00889 NTMP0073 NTMP0475 NTMP1180 NTUM01610 NTUM02494 NTUM05326 NTUM05327 NTUM05328 NTUM05488 NTUM05489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2012-10-2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idged-eye flounder; Frog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寬,呈菱形,側扁,背緣及腹緣均隆起;兩眼均位右側,眼大,且前方均各有一短棘。吻甚短鈍;眼間隔頗窄,兩側各具一強棘。口小;唇厚,具橫褶;上頜骨短,僅達眼睛前緣下方,下頜不突出;無副上頜骨;盲側之頜骨齒較眼側發達,盲側具2-3列,呈絨毛狀,眼側細小或無齒;鋤骨與腭骨無齒。鰓膜與峽部分離。體兩側被小圓鱗,背、臀鰭鰭條被鱗;兩側側線均發達,側線鱗98-110。背鰭起始於上眼中央,軟條數76-82;臀鰭起點在胸鰭基下方,軟條數54-62;兩側均具胸鰭,中央軟條分支,眼側者較盲側長;腹鰭在前鰓蓋緣後方;尾鰭圓形。體紅褐色,頭部、軀幹部及各奇鰭下方均密布深褐色圓點或不規則點,胸鰭及尾鰭後半部黑褐色;盲側乳白色。

棲所生態

近海砂質底床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可達120公尺。冬季生殖季節時,會遷移至淺海域產卵。肉食性魚類,多靜伏在海床上,伺機捕食甲殼類、貝類及小型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朝鮮半島、日本北海道以南至臺灣。臺灣西部、北部及東北部與澎湖海域均有產。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漁法捕獲較多,手釣法則在秋、冬季節較能釣獲。多以紅燒或油煎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