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mariscus filipectoralis  
發音 
Samariscus filipectoralis絲鰭沙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hen, 1982 棲息深度 20 - 100公尺
中文名 絲鰭沙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冠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9 Sama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絲鰭沙鰈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屏東東港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  Shen, S.-C. 198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63236 NTUM04840 NTUM05335 NTUM05336 NTUM05337 NTUM05338 NTUM05342 NTUM05348 NTUM05484 NTUM05485 NTUM05486 NTUM05487 NTUM05598  
英文俗名 Rightey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背、臀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的2.2-2.5倍;兩眼均在右側。頭小,圓鈍,腹緣圓滑,背緣較凹。吻稍長於眼徑,眼間距小且具鱗片。口小,傾斜,對稱;上頜達眼前1/4處;齒呈絨毛狀,前側齒2列,後側齒不連續。鰓耙薄且小;兩側被櫛鱗,鰭皆裸露;側線直線狀,在胸鰭處稍上揚,側線鱗數52-56。背鰭正常,起點在眼之前,軟條數71-77;臀鰭軟條數53-58;胸鰭第1鰭條呈絲狀,長略不及於頭長的2倍,軟條數5;尾鰭尖圓形。體灰褐色,沿背、腹緣及側線上下有許多暗色點,尾鰭前部有2個黑斑,奇鰭佈滿小斑點,胸鰭黃褐色而具黑褐色點;盲側體白色或灰白色。

棲所生態

沿岸底棲性魚類,較常出現於砂泥底質,有時也會在礁沙岸出現。以底棲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臺灣南部、西南部及東北海域。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