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臺灣]櫻花鉤吻鮭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Oshima, 1919)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臺灣]櫻花鉤吻鮭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鮭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75 Salmo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臺灣大麻哈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臺灣鮭、臺灣鉤吻鮭、臺灣鈎吻鮭、櫻花鉤吻鮭臺灣亞種、臺灣櫻鮭、梨山鮭、櫻花鉤吻鮭、臺灣鱒、大甲鱒、梨山鱒、環山鱒、次高鱒、臺灣櫻鱒 
世界分布 臺灣   台灣分布 中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南投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Jordan, D. S. etc. 1919; 戴永禔 1992台灣櫻花鉤吻鮭之族群生態學研究; 沈世傑等編 1993臺灣魚類誌; 楊正雄 1997水溫對櫻花鉤吻鮭族群的影響; 陳義雄,方力行 1999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 Ho & Gwo 2010 Salmo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currently Oncorhynchus formosanus) (Pisces, SALMONIDAE, SALMONINAE): proposed conservation of the specific name.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67(4):300-302. Gong L., Liu LQ., Guo BY., Ye YY., Lu ZM. 2016.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Salmoniformes: Salmonidae) and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Salmoninae. Conservation Genet Resour. DOI 10.1007/s12686-016-0673-1. Ho CW., Chen JJW, Lee TH, Lin HJ. 2016.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Pisces, Salmonidae).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1(1): 295-296. Yang CH., TJ Tseng, RS. Lin, CS Tzeng, TY Liao 2017 The Red Lists of Freshwater Fishes of Taiwan, ESRI, COA, & Forest Burea, R.O.C. (註:臺灣產的鉤吻鮭在應該歸在「櫻花鉤吻鮭 (Oncorhynchus masou) 」底下的一個"亞種"或是一個"種"的分類階層,一直都存在著爭議。近年來大多數的文獻都將本種魚視為櫻花鉤吻鮭 (Oncorhynchus masou) 下的一個台灣特有的亞種,也就是「臺灣櫻花鉤吻鮭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直到2010年,Ho 與Gwo在期刊論文中將其訂為種的階層,也就是刪除了櫻花 (masou)之種小名,成為「臺灣鉤吻鮭(Oncorhynchus formosanus)」。因此當時本資料庫乃依據物種有效名稱應根據最新發表的文獻為準之慣例,乃配合作了修訂。全球魚庫(FishBase) 及加州科學院的Catalog of Fishes後來亦相繼作了修訂。但多數淡水魚學者認為Ho & Gwo (2010)只建議用formosanus去壓制saramao之種小名,並未具體有效提出應由亞種提升為種的論述,故臺灣的種仍應維持在亞種或特有亞種的層級。隨後在2016年,又有兩篇以完整粒線體DNA序列比較多種鉤吻鮭屬 (Oncorhynchus) 與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種的不同亞種之間的親緣關係的研究報告發表 (Ho et al., 2016; Gong et al., 2016) 。這兩篇分子親緣研究都發現臺灣櫻花鉤吻鮭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在分子親緣關係上與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的其他亞種間均非常接近。故仍都視臺灣櫻花鉤吻鮭為一個亞種。總之,臺灣櫻花鉤吻鮭無論在分子或是形態特徵,雖有別於櫻花鉤吻鮭屬(Oncorhynchus masou)底下的不同亞種,但其差異並不大,也因此本種應提升為一個"種",或是仍屬於一個"亞種"的階層,目前仍存在著許多爭議,可能也永遠無法解決。因為動物分類學界本來對於種或亞種認為都是有效的名稱,並不是有效名或無效名,或誰對或誰錯的問題。如堅持把亞種提升為種,則傾向於細分學派(splitter),反之則傾向於粗分學派(lumper),只是不同的分類觀點而已。又,如採用支序學派的單系群(monophyletic group)或演化支系(clade )的觀念來定義一個種時,則每一個頂端的clade均可視為一個種或是亞種。由於2016年較新的兩篇分生的研究報告證明台灣的亞種和鄰近地理區的亞種在遺傳差異上非常小。根據物種名稱應以最新的研究報告或成果為準的原則,本資料庫在諮詢過國內外幾位分類及分子演化的學者專家的意見之後,也包括國際動物命名規約ICZN的委員在內,故決定恢復本種的學名及中文名為「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臺灣櫻花鉤吻鮭」。雖然近年來在魚類分類學上已經比較少使用亞種階層,但是由於目前櫻花鉤吻鮭仍有數個被認為有效的亞種存在,且台灣櫻花鉤吻鮭與其他已知的東北亞地區其他的櫻花鉤吻鮭亞種在遺傳、形態與地理分布上仍有不同,所以我們還是維持台灣櫻花鉤吻鮭這個亞種的分類地位。(2018.2.6) 然而由於台灣魚類資料庫中所有魚類物種的學名都已經依照國際動物分類界的趨勢,不再寫出亞種名,也就是將亞種名如同亞屬名隱藏起來,並無不承認該亞種的意思。唯獨這一種因為被台灣官方列為保育類動物,為了管理方便在本資料庫中仍然寫出亞種名,但是加上括號,表示可有可無的意思。但是任何人在涉及法令的正式文書中使用本種種名時,請依照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所公布的保育類物種名錄中的寫法為準。且本資料庫的所有資料均會盡量依照學界最新發表的分類文獻為主來做更改,其目的僅供使用者的參考而已,並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2023.10.26)  Jordan, D. S. etc. 1919 戴永禔 199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楊正雄 1997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SU23054Syntype  
英文俗名 Formosan landlocked salmon 
瀕危狀態 I 農委會2009/4/1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CR IUCN 瀕危狀態:極危(CR) B1+2d 1996-08-01   EN 2017淡水魚紅皮書:EN
形態特徵

體紡錘形而側扁。口端位,口裂大,可達眼睛後緣直下方;上頜口緣由前頜骨和上頜骨所組成,上頜骨較寬, 後緣蓋及下頜骨;雄魚口裂更大,上下頜稍具鈎形。鰓被架12-16。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裸出無鱗。背鰭單一,軟條數12 -15;背鰭稍後方有一脂鰭;臀鰭軟條數11;腹鰭具腋突;尾鰭叉形。背部黑青綠色,腹部銀白,體側中央有9個橢圓形雲紋斑點,終生不褪,側線上方散佈約10-30個小黑點。本種和日本、韓國及中國東北地方所產的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極為相似,彼此間的差異僅是“本種的臀鰭、胸鰭鰭條數目平均較少(約少2根),脊椎骨數目也較少(平均約少3節),而且體側的小黑點也比較少(平均約少50個)等”。

棲所生態

陸封型魚種。原本為溫帶冷水性魚類,適宜生活的水溫在15℃以下,一般認為是冰河時期分布地拓展至臺灣,在冰河退卻後,受水溫及地形因素陸封於高山溪流,形成「陸封型」 族群。性兇猛,以水生昆蟲及小魚等為食。 

地理分布

僅產於大甲溪上游環山村海拔1500m以上的溪流。 目前只有在嚴格保護的七家灣溪部份流域中才可見到少數族群。 

漁業利用

本魚種屬於國寶級的珍稀魚種,是受野生動物保育法所保護的物種,不可捕捉。過去所使用的"臺灣鉤吻鮭 Oncorhynchus formosanus與本魚種所指為相同之物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