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Minous trachycephalus  
發音 
Minous trachycephalus粗首虎鮋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11 - 46公尺
中文名 粗首虎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粗頭虎鮋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鬼虎魚、貓魚、魚虎、虎魚、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臺灣至澳洲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Aploactis trachycephalus, Minous inerm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Gloerfelt-Tarp, T. and P.J. Kailola, 1984 Trawled fishes of southern Indonesia and north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Development Assistance Bureau, Australia, Directorate General of Fishes, Indonesia, and German Agency for Technical Coope  Bleeker, P. 1854 Thomas Gloerfelt-Tarp etc. 1984 Sainsbury, K.J. etc.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779 NTUM01437 NTUM03418 NTUM03419 NTUM03584  
英文俗名 Striped sting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大,頭高與頭寬幾等長。眼後頂骨部有一橫行凹溝;額骨、頂骨及翼耳骨上有多數小瘤狀突起。眼眶上部有2-4條細長之皮瓣。眶前骨有兩等長之棘。口中大,斜裂,下頜稍突出;腭骨無齒。無鰾。背鰭硬棘較粗壯,具X-XI,背鰭第I棘短於第II棘,該二棘之基部幾乎相連,各棘間之鰭膜缺刻,前半部較深,後半部較淺,軟條8-9;臀鰭硬棘II,軟條7-9;腹鰭I, 5;胸鰭最下方有一游離但不分枝之軟條。體色多變化,體背側灰褐色,腹面白色至淡紅色。背鰭前部外緣黑色;胸鰭大部分黑色,基部灰白色;臀鰭外緣黑色,基部淡紅色;尾鰭有暗色小點。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沿海沙泥地或水淺且有遮蔽棲息地的海草床,可以利用胸鰭的游離鰭在海底爬行。具偽裝能力,時常埋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由臺灣到新加勒多尼亞與澳洲西北部。臺灣除東部外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