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yliobatis tobijei  
發音 
Myliobatis tobijei鳶鱝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3 - 300公尺
中文名 鳶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鱝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58 Myliob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鳶鱝 
最大體長 15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燕魟、飛魴仔、鷹魴、土地公燕(澎湖)、飛魴仔(澎湖) 
世界分布 日本至東中國海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Mobula tobijei, Myliobatis tobije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1275 NMMBP06290 NMMBP06308 NTMP1367 NTUM01695  
英文俗名 Cowhead eagle ray; Kite ray; Japanese eagle ra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寬,前緣稍突出,後緣稍凹入,吻寬短。眼小、橫向、鼻孔大型,與口裂連接,雄性成體的吻端稍延長較尖,背鰭一枚,外緣圓。背鰭基底末端在腹鰭後方,齒扁平,上下頜有齒7列。腹鰭短而寬,後角圓。尾長纖細,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體表光滑。

棲所生態

溫帶海域中底層魚類,以甲殼類、貝類等軟體動物為食。多於近沿海活動,深度從近海潮間帶至數百公尺深水域。 

地理分布

日本南部,中國大陸沿海、臺灣。臺灣各地均產。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春夏間產量較大,肉質尚可,多紅燒或煮食。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