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entrophorus lusitanicus  
發音 
Centrophorus lusitanicus低鰭刺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arbosa du Bocage & de Brito Capello, 1864 棲息深度 300 - 1400公尺
中文名 低鰭刺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刺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5 Centropho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低鰭刺鯊 
最大體長 16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低鰭尖鰭鮫、棘沙、刺鯊、沙魚、尖鰭鮫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葡萄牙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李柏峰(2003)碩士論文;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Barbosa du Bocage, J. V. etc. 1864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柏鋒 2003 
典藏標本 ASIZP0062461  
英文俗名 Lowfin gulper shark 
瀕危狀態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A2bd+4bd    
形態特徵

體稍粗壯延長,頭平扁而寬;尾粗短;尾柄無尾前凹窪;吻長稍大於眼徑,口前吻長相等或稍大於口裂寬而短於口裂到胸鰭起點之距離;眼大,長橢圓形,兩端尖;鼻孔頗小,幾乎橫列,外側位,前鼻瓣正三角形;鼻孔間距寬,比鼻孔長約二倍;口裂淺弧形,幾乎橫平;唇褶短,口側距一斜行深溝;齒式20-1-19/15-1-15,上下顎齒不同形,二行在使用;上顎齒三角形,較小,具一尖齒頭,邊緣光滑,正中齒直立,兩側齒向後漸傾斜;下顎齒較寬大,齒頭斜向口角;噴水孔大,半月形,位於眼睛後上方;鰓裂向後漸次增大;盾鱗不重疊;具一棘突,基板不規則方形,側視無細柄。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低而長,上角廣圓,下角尖突,硬棘基底被皮膚包埋,僅露出尖端1/3,棘長小於鰭前緣;第二背鰭鰭高等於或稍大於第一背鰭,基底長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1/2~3/5,硬棘起點位於腹鰭內緣上方;第一背鰭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鰭棘起點之距離約等於吻端到胸鰭基底中點之距離;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翹;上葉發達,後緣有一缺刻;腹鰭起點距第二背鰭較距第一背鰭近,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後角尖而微突;胸鰭中大,後角延長尖突,其末端伸越第一背鰭棘下方;外角圓,後緣稍凹。體紅棕色,腹部色淡。

棲所生態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上層斜坡之大型深水鯊,棲息深度在300-1,400公尺間。主要以底棲硬骨魚為食,但也捕食小型狗鮫、頭足類及甲殼類等。卵胎生,每產1-6子。成魚至少160 公分;雄成魚長72-128 公分,雌成魚在88-144 公分,剛產子鯊長約36 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大部分溫帶暖水域及熱帶水域。臺灣則分布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於鮮食或製成魚槳、魚丸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