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eania calcea  
發音 
Deania calcea喙吻田氏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owe, 1839) 棲息深度 60 - 1490公尺
中文名 喙吻田氏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刺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5 Centropho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喙吻田氏鯊 
最大體長 12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篦吻田氏鯊、地風鬼、刺鯊、沙魚、篦吻棘鮫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大西洋馬德拉群島 
同種異名 Acanthidium aciculatum, Acanthidium calceus, Acanthidium rostratum, Centrophorus crepidalbus, Centrophorus kaikourae, Deania aciculata, Deania calceus, Deania eglantina, Deania rostr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李柏峰(2003)碩士論文;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Last, P.R. etc. 1994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李柏鋒 2003 
典藏標本 ASIZP0060243 ASIZP0060323 ASIZP0062465 ASIZP0802507 ASIZP0912507 FRIP20258 NTMP0632 NTOU-AE6199 NTUM00484  
英文俗名 Shovel nosed shark; Shovelnose dogfish; Shovelnose spiny dogfish; Thompsons deepsea dogfish; Thompsons shark; Dorian Grey; Birdbeak dogfish; Brier shark 
瀕危狀態   2003-04-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寬而平扁;頭平扁;尾柄側扁,尾柄無尾前凹窪和側脊;吻延長甚多,吻長超過一半頭長,大於從口裂到胸鰭起點之距離;鼻孔內緣到吻端之距離為口前吻長的2/5;眼大,長橢圓形,無瞬膜和瞬褶;眼前緣距吻端和距第一鰓裂約相等;鼻孔小,橫列,外側位,長約鼻孔間距的1/3-1/2,前鼻瓣具有一個三角形突出,後鼻瓣發達;口寬大,淺弧形,口寬約為口前吻長的1/2;兩顎齒外露,閉口時上下顎兩側具空隙;上下唇褶發達,上唇褶較長;齒式13-15 + 13-15/14-15 + 1 + 14-15,齒小而側扁,一行在使用,上下齒不同形,邊緣光滑無鋸齒,基底較寬;上顎齒齒頭直立,近口角處稍外斜,下顎齒齒頭向外甚斜;頦褶發達;噴水孔大,斜橢圓形,位於眼後方;鰓裂約等大;盾鱗三叉形,具三棘突,三縱脊,約0.5豪米。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硬棘皆具有溝槽;第一背鰭低而長,起點在胸鰭後緣稍後方,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鰭遠,棘短,約等於鰭前緣的1/2,垂直高約為基底長的1/5,後緣幾乎平直,後角尖突;第二背鰭大,略高於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距尾鰭起點比距第一背鰭近,棘較長,約與鰭的前緣等長;上角尖,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基底長約等於第一背鰭基底長之2/3;尾鰭長,尾椎軸幾乎平行,上葉發達,後緣有一缺刻;腹鰭低平,起點約位於兩背鰭之間後1/3處,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後角尖突;鰭腳扁而延長,末端尖突微彎;胸鰭中大,幾乎呈長方形,邊緣幾乎平直,外角和內角圓。體灰褐色,腹部色稍淺,各鰭色較深,鼻緣、口緣和鰓裂處呈黑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上層斜坡、水深60-1,490公尺處之深水鯊,一般較常被發現於400公尺以上的深度。卵胎生,每產6-12子。雄成鯊長70-91公分,雌成鯊長70-111公分,剛產子鯊長30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北大西洋,西印度洋及東、西太平洋之大部分溫帶暖水域及熱帶水域。臺灣則分布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肝具大量之角鯊烯,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