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ncrasicholina oligobranchus  
發音 
Encrasicholina oligobranchus寡鰓半稜鯷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命名者 (Wongratana, 1983)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寡鰓半稜鯷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鯷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95 Engraul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寡鰓半稜鯷 
最大體長 6.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寡鰓公鯷、魩仔、白鱙、白面鱙(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馬尼拉灣 
同種異名 Stolephorus oligobranchus   
參考文獻 Chen, C.-H. (2004) Checklist of the fishes of Penghu. FRI Special Publication No. 4. 175 pp;Whitehead, P.J.P., G.J. Nelson and T. Wongratana 1988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 7. Clupeoid fishes of the world (Suborder Clupeoidei).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herrings, sardines, pilchards, sprats, shads, anchovies and wolf-herrings. Part 2 - Engraulididae. FAO Fish. Synop. 125(7/2):305-579. Rome: FAO   Wongratana, T. 198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Philippine anchov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細長,略呈亞圓筍形,腹鰭前方具5個針狀稜棘。頭中大。吻端尖。眼大,眼徑大於吻長。口大,微斜;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尖突而延長,向後延伸達下鰓蓋骨。鰓耙細長而密,下枝鰓耙在17-18間。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軟條13-14;臀鰭起始於背鰭基部末端之下方,具軟條18;尾鰭叉型。體色銀白略透明,體側具一條銀白色之縱帶。背鰭及尾鰭淡青色,其餘各鰭半透明。

棲所生態

大洋性表層洄游魚種,群游性。一般群游於近岸至離岸數百浬處,有時也會進入大型、較深且水質清澈的內灣或潟湖區。鰓耙發達,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同時也是鮪、鯖等大型魚種之餌料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包括菲律賓及臺灣。臺灣發現於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食用魚,一般多曬成魚乾出售,主要漁法為焚寄網或巾著網等,週年可見,無明顯盛漁期。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