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eadia abyssalis  
發音 
Meadia abyssalis箭齒前肛鰻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amohara, 1938) 棲息深度 100 - 320公尺
中文名 箭齒前肛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合鰓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0 Synaphobranc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箭齒前肛鰻 
最大體長 7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深海昏糯鰻、合鰓鰻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相模海 
同種異名 Dysomma abyssale, Meadia abyssale, Media abyssalis   
參考文獻 陳餘鋆, 2002. 臺灣深海鰻類的分類,分布,柔軟器官及以腦部形態與尾鰭骨骼探討真鰻類及糯鰻亞目之親緣關係; 楊瑋庭 , 2011. 碩士論文:臺灣合鰓鰻科魚類之初步分類研究.; Robins, C. H. and C. R. Robins, 1976. New genera and species of Dysommine and Synaphobranchine eels(Synaphobranchidae)with an analysis of the Dysommine. 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127(18):249-280.  Böhlke, J. E. 1956 
典藏標本 ASIZP0063196 ASIZP0063208 NMMBP06117 NTOU-AE5351 NTOU-AE5352 NTOU-AE5353 NTOU-AE5359 NTOU-AE5360 NTOU-AE5361  
英文俗名 Abyssal cutthroat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上頜長大於下頜長,體色呈深褐色;前鼻孔具有皮瓣突出,開口朝上,後鼻孔呈橢圓形,周圍具有皮瓣,AD有1個感覺孔,IO有4個感覺孔,SO有3個感覺孔,POM有6個感覺孔;鋤骨齒呈1-2排,總共8顆,前上頜骨篩骨複合齒呈2-3排,總共顆15;;背鰭前脊椎骨數10,肛門前脊椎骨數19,總脊椎骨數173,肛門前側線孔數15,尾鰭鰭條數9-10,胸鰭鰭條數11-12。形質測量上,各部位與體全長TL的百分比:肛門前長度16.8-17.6%,尾長83.3-85.8%,軀幹長5.4-5.6%,鰓孔位體高3.9-5.8%,肛門位體高5.2-5.5%,背鰭前長12.4-12.6%,頭長11.4-12%,側線長85.1-86.3%;與頭長的百分比:上頜長42.7%,下頜長37.2-41%,眼窩間距11.9-17.3%,吻長30-30.8%,眼徑長12.6-13.4%,胸鰭長58.49-79.4%,鰓孔長8.5-13.3%。各部位與體全長比例:肛門前長度5.7-6,尾長1.2,軀幹長18-18.5,鰓孔位體高17.3-25.9,肛門位體高18.2-19.4,背鰭前長7.9-8,頭長8.3-8.8,側線長1.2;與頭長的比例:上頜長24.3-28.9,下頜長21.2-25.2,眼窩間距6.8-9.3,吻長17-20.2,眼徑長7.2-7.4,胸鰭長15.3-16.8,鰓孔長7.5-11.8。(陳鴻鳴、楊瑋庭)

棲所生態

屬底棲性魚種,棲息深度在100-200公尺以上,以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維生。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留尼旺島、模里西斯、日本南部、漢考克海洋山脊、夏威夷與社會群島等, 巴西南部外海亦有發現。臺灣發現於東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非經濟性魚種,較為罕見,僅供下雜魚利用及學術研究使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