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oscombrops pacificus  
發音 
Neoscombrops pacificus太平洋新鯥
by: 水產試驗所許紅虹
命名者 Mochizuki, 1979 棲息深度 60 - 500公尺
中文名 太平洋新鯥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發光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5 Acropom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太平洋新鯥 
最大體長 4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大面側仔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Neoscombrops annectens   
參考文獻   Mochizuki, K. 1979 Starnes, W.C. etc. 1982 
典藏標本 ASIZP0062616  
英文俗名 Pacific seabas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X-10; 臀鰭III-7; 脊椎骨數25;側線鱗54-56(4-5位於尾鰭上);背鰭至側線間鱗5列,臀鰭至側線間鱗11列。體色全黑。體長約為頭長之2.8倍。口端未,下頜略較上頜向前延伸。眼大。口大,口裂延伸至眼部中間偏後。背鰭兩個,略為分離,第一背鰭具9棘,第二背鰭具1棘與10鰭條。胸鰭相當長,向後延伸接近臀鰭。腹鰭起點略較胸鰭後方。本種與牛尾鯥(Scombrops boops)體色及體型相近, 但本種體較短且高,胸鰭較長,頭長比例相對較長,以及尾鰭略呈扇狀。

棲所生態

棲息於島嶼與海洋山脊的岩石斜坡區。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從日本到中部熱帶太平洋,臺灣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墾丁地區。但相當罕見。 

漁業利用

高級食用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