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ystomus rubripinnis
Systomus rubripinnis橘尾窄口鲃
by: 韋家軒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2)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橘尾窄口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橘尾窄口鲃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類小鲃、紅胸鰂、馬來鰂 
世界分布 東南亞、歐亞大陸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島 
同種異名 Barbodes rubripinnis, Barbodes sarana orphoides, Barbus caudimarginatus, Barbus gardonides, Barbus gardonoides, Barbus myitkyinae, Barbus oatesii, Barbus orphoides, Barbus rubripinnis, Barbus sarana caudimarginatus, Barbus sarananella, Barbus saranella, Barbus sewelli ...共19筆..  
參考文獻 臺灣淡水魚蝦生態大圖鑑(下)(林春吉, 2007);臺灣的外來入侵淡水魚類(陳義雄、黃世彬 & 劉建秦, 2010) 
典藏標本
典藏基因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6-01-26,Yu-Ming,CO1,100% 2016-01-26,Yu-Ming,CO1,100% 2016-01-26,Yu-Ming,CO1,100%
英文俗名 Javaen barb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側線鱗30-31。體略高而側扁,隨著成長,體高的比例越大,背緣線會明顯隆起。頭短而略呈三角形。眼大,具鬚2對。體被大型圓鱗。尾鰭為深叉狀,兩葉末端略尖。體背呈淺灰綠色,腹側呈灰白色。眼睛虹膜上半部為紅色。鰓蓋中央具有一個明顯的大型紅色斑;背鰭基部下方之體背側具有一個黑色斑塊;尾柄基部另具一個大型的黑色眼斑。各鰭呈淺紅色至橘紅色。幼魚體色較成魚鮮艷,鮮艷的鰭膜顏色隨著成長而逐漸變淡。

棲所生態

外來入侵種。初級性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溪流下游緩流區及湖泊、埤塘的中下層水域;常成群出現,游動速度快。可生存於優養化程度高的水域。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底藻及有機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原產於歐亞大陸、東南亞等地,屬於水族觀賞魚,經人為不當放流後,目前普遍分布於宜蘭縣境內的溪流下游及湖埤水域之中,在野外已能自然繁殖。 

漁業利用

水族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