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qualidus argentatus
Squalidus argentatus銀鮈
by: 張詠青
命名者 (Sauvage &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棲息深度 0 - 3公尺
中文名 銀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銀鮈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車栓仔、銀鮈、頜鬚鮈 
世界分布 臺灣、中國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長江 
同種異名 Gnathopogon argentatus, Gnathopogon argentatus argentatus, Gobio argentatus, Gobio hsui, Squalidus chankaensis argentatus   
參考文獻 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臺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 第一卷 初級淡水魚類(陳義雄, 2009);Chen, I. S. and Y. C. Chang (2007) Taxonomic revision and mitochondrial sequence evolution of the cyprinid genus Squalidus (Teleostei: Cyprinidae) in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Suppl. No. 14: 69-76.  Sauvage, H. E. etc. 1874 
典藏標本 ASIZP0072607 ASIZP0072608 ASIZP0072609 ASIZP0805290 ASIZP0805291 ASIZP0805292 ASIZP0915290 ASIZP0915291 ASIZP0915292 NMNSF01330 NTUM01936 NTUM01937  
典藏基因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ilver gudgeo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VU 2017淡水魚紅皮書:VU
形態特徵

背鰭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9(分枝軟條);咽齒式 5,3-3,5;側線鱗數 39-41(通常為40);背前鱗數 12-13。體較為細長,後部側扁,腹部圓。頭中大。眼頗大;口斜裂,上頜長於下頜;口角鬚較長,可達眼徑2/3以上。吻短而鈍。體被中型圓鱗;側線完全而平直。體背側灰白色,體背部散布細小灰黑色斑,腹側灰白色至鮮黃色;體側在側線上方有一金黃色縱帶,縱帶上有灰黑色斑點散在;每個側線鱗上另具有一個短橫斑;尾鰭基部灰黑色,鰭膜無任何斑點。各鰭透明,亦無任何斑點。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溪流下游地區的緩流區之深潭底部活動。屬於下層底棲魚類。主要以底棲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為食。  

地理分布

目前僅發現分布於臺灣北部淡水河流域。雖為中國之廣布種,但在臺灣的分布卻極為狹隘,族群量偏低。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因國內族群數量不常見,且分布侷限,不建議捕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