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andidia pingtungensis
Candidia pingtungensis屏東鬚鱲
by: 張詠青
命名者 Chen, Wu & Hsu, 2008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屏東鬚鱲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屏東鬚鱲 
最大體長 11.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屏東馬口魚、屏東條紋鱲、屏東縱紋鱲、一枝花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屏東楓港溪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Chen, I.-S., J.-H. Wu and C.-H. Hsu 2008 The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Candidia (Teleostei: Cyprinidae) from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and comments on a new genus. The Raffles Bull. Zool. 19:203-214;臺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 第一卷 初級淡水魚類(陳義雄, 2009) 
典藏標本 ASIZP0072957 ASIZP0072958 ASIZP0072959 ASIZP0805582 ASIZP0805583 ASIZP0805584 ASIZP0915582 ASIZP0915583 ASIZP0915584 NTOUP200910-115 NTOUP201005-247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97%
英文俗名 Pingtung stripe dace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DD 2017淡水魚紅皮書:DD
形態特徵

背鰭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10(分枝軟條);胸鰭 1(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側線鱗 46-50;背前鱗 19-21;咽齒 1,3,5-5,4,1。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後方具不完全的腹稜。口端位,口裂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口裂末端大多有2對短鬚。雄魚上頜較為前突,且略呈鉤狀。體被細小的圓鱗;側線完全。尾鰭呈叉型。體背面呈灰黑色,體側面為銀白色。體中軸線具有一寬大而完整的深黑色縱帶。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其頭部下側、腹部、胸鰭及腹鰭或多或少呈鮮紅色;雌魚的體色較淡;各鰭微黃至白色。與臺灣鬚鱲(C. barbata)相類似,可從下列特徵加以區別:(一.)背側部具一條寬的銀白色縱帶(vs. 沒此縱帶);(二.)側線鱗數較少,約46-50,平均48(vs. 51-60,平均55);(三.)較少的背前鱗,平均20(vs. 23);(四.)較少的側線下方鱗,約3枚(vs. 5枚);(五.)成魚的鬚約3-4條(vs. 2條)。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溪河中、上游及支流中水質清澈的水域。因可適應南部偏高的水溫,所以常出現於潭頭、淺灘及潭尾等區域,較少出現在急瀨水體之中。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小型魚蝦、有機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本種僅分布在臺灣南部的溪流上游及支流水域中。 

漁業利用

生態教育及觀賞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