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iaphus sagamiensis
Diaphus sagamiensis相模灣眶燈魚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Gilbert, 1913 棲息深度 - 549公尺
中文名 相模灣眶燈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燈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00 Myctop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相模灣眶燈魚 
最大體長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相模眶燈魚、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西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相模灣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1. Gilbert, C. H. 1913. The lantern-fishes of Japan. Memoir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v. 6 (no. 2): 67-107, Pls. 11-14. 2. Wang, J. T.-M. and C.-T. Chen 2001. A review of lanternfishes (Families: Myctophidae and Neoscopelidae)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around Taiwan and the Tungsha Islands with notes on seventeen new records. Zoological Studies v. 40 (no. 2): 103-126; 3.Nakabo, T. (ed.). 2013. Fishes of Japan with Pictorial Keys to the Species. Third Edition. Tokyo: Tokai University Press. 2428 pp; 
典藏標本 ASIZP0071196 ASIZP0700035 SIO00-18b  
英文俗名 Lantern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等大,較高,側扁,後部略細。頭大,長形。吻短,鈍圓。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不擴大;上下頜具絨毛狀齒,前部齒較大,鋤骨無齒,腭骨齒後部小或無。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7,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短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5;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小而圓形,位於眼前上方;鼻部腹位發光器(Vn)小而長圓形,位於眼前緣垂直線之後下方;不具眶下位發光器(So);鰓蓋位發光器(Op)1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上方,在眼眶下緣縱線之下;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胸鰭基上緣,其下方有一發光鱗;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PVO2位於胸鰭基中部前方,兩者與PO1成一斜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昇高;腹部發光器(VO)5個,第三個高於其餘VO,排列呈一三角斜線,後二個沿腹緣排列;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接近腹鰭基部;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略呈彎線狀,SAO1位於VO5的後上方,SAO3位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與AOp排列呈半弧形;臀鰭前部發光器(AOa)6個,AOa1位置昇高,但不超過SAO1,AOa6亦昇高,六者排列呈半弧形;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個,沿尾柄腹側水平狀排列;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四個依次昇高呈半弧形排列,Prc4在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尾部發光腺無。(2015/12/16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底層巡游魚類,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以小蝦等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海域。臺灣分部於南部、西南部和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