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Filimanus sealei
Filimanus sealei西氏絲指馬鮁
by: 何宣慶
命名者 (Jordan & Richardson, 1910) 棲息深度 1 - 80公尺
中文名 西氏絲指馬鮁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馬鮁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80 Polynem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八絲指馬鮁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竹午、大午、午仔、鬚午仔(澎湖)、發鬚午仔(澎湖) 
世界分布 中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Filimanus heptadactyla, Polydactylus multiradiatus, Polydactylus opercularis, Polydactylus sealei   
參考文獻 Motomura, H., 2004. Threadfins of the world (Family Polynemidae).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polynemid species known to date. FAO Spec. Cat. Fish. Purp. Rome: FAO. 3:117 p.  Jordan, D. S. etc. 1910 
典藏標本 ASIZP0070173  
英文俗名 Eightfinger threadfi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基處的體高為標準長的29-35%(平均32%);頭長為標準長的29-34%(平均32%)。吻部尖凸;枕骨輪廓幾近直線。上頜骨後緣達脂性眼瞼後緣之後,而上頜骨後緣高度較眼徑短;上頜長為標準長的14-16%(平均16%);下頜唇厚,頜齒僅見於背側表面;腭骨與外翼骨上的絨毛狀齒排列成窄環形;鋤骨具有一塊不甚明顯的齒板。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第一背鰭具8根硬棘,各鰭棘基厚度相近;第二背鰭具1根硬棘,11或12根軟條(模式標本12根);臀鰭具3根硬棘, 11根軟條,臀鰭基約與第二背鰭基相當或大於第二背鰭基,胸鰭具14或15根不分枝軟條(模式標本14),其長度為標準長的24-28%(平均25%),胸鰭後尖端僅短於腹鰭後尖端;胸鰭具8(極少7)條絲狀鰭,第一條絲狀鰭最短;通常第三、第四條絲狀鰭最長,其長度可達臀鰭基(或臀鰭基之前),最長絲狀鰭長度為標準長的37-55%(平均42%); 尾鰭深叉形,尾鰭上、下葉並非絲狀,尾鰭上葉長為標準長的33-42%(平均38%)。具細孔側線鱗46〜50(模式標本49;側線上鱗列6或7(模式標本7),側線下鱗列9或10。鰓耙40-48(模式標本46)。脊椎骨;尾前椎 10+尾椎14。;活著時通常體色上部為黃藍色,下部銀色。鰭呈黃色,鰭緣黑色。鑑別特徵為胸鰭具有8條 (偶然7條)分離的絲狀鰭,但不達到臀鰭的中部;頜骨後緣的高度少於眼徑長;吻部尖型。(林沛立編寫 20130415)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包括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皆可見其蹤跡。喜群棲性,常成群洄游,有季節洄游之習性,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臺灣東部、菲律賓、新幾內亞、俾斯麥列島與索羅門群島等。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利用流刺網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清蒸、煎炸皆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