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arupeneus biaculeatus
Parupeneus biaculeatus雙帶海緋鯉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6) 棲息深度 1 - 10公尺
中文名 雙帶海緋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82 Mul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雙帶副緋鯉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秋姑、鬚哥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Parupeneus aurantius, Parupeneus kneri, Parupeneus taniatus, Pseudupeneus taniatus, Upeneus biaculeatus, Upeneus taeniatus   
參考文獻 Randall, J.E., 2004. Revision of the goatfish genus Parupeneus (Perciformes: Mull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Indo-Pac. Fish. (36):64 p.   Richardson, J. 1846 
典藏標本 BPBMI32718  
英文俗名 Pointed goa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胸鰭軟條14-16(通常15,極少數14);鰓耙5-7+20-23(總數26-30);標準長為體高的3.1-3.5倍;標準長為頭長之2.5-3 .2倍;頭長為吻長之1.85-2.3倍;頭長為胸鰭長之1.3-1.45倍;頭長為腹鰭長之1.3-1.45倍。背側淺紅棕色,腹側白至粉紅色,體表有兩條平行的暗紅至深黃褐色縱帶,兩縱帶交會於頭部上唇基部,最上方的縱帶通過眼眶;一條白或粉色縱帶隔於平行雙縱帶之間,下側縱帶下方尚有白或粉色縱帶,上側縱帶正上方則有黃白或淡紅色縱帶;眼眶後的上側紅或淺黃褐縱帶內,有一個深紅到黑色的斑點;尾柄前可能有一個淺橙到微黃色的鞍狀淡斑,及一個相鄰的鞍狀暗紅色斑;鬚白色,鰭條淡紅到粉紅色,尾鰭上葉尖端為淺白至淡粉色。(林沛立編寫 20130422)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水礁區或潟湖區的水域,行群棲性活動。喜歡在礁區外緣的砂地或軟泥地上覓食,以其頤鬚探索砂泥地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例如甲殼動物、有孔蟲與多毛類動物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海域,包括南海及臺灣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數量不多,主要以手釣捕獲,在臺灣南部的礁岸區,偶而可釣到。為食用性魚,可煎、可煮,及煮味噌湯。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