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regmaceros pseudolanceolatus
Bregmaceros pseudolanceolatus擬尖鰭海鰗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orii, Javonillo & Ozawa, 2004 棲息深度 20 - 30公尺
中文名 擬尖鰭海鰗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鰗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13 Bregmacero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擬尖鰭犀鱈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擬尖尾犀鱈、海鰗鰍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泰國曼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Torii, A. , R. Javonillo, and T. Ozawa. 2004. Reexamination of Bregmaceros lanceolatus Shen, 1960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Bregmaceros pseudolanceolatus (Gadiformes: Bregmacerotidae).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No. 51: 106-112. 
典藏標本 ASIZP0074795 ASIZP0916930  
英文俗名 Codlet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短小,被海棉狀皮膚。口中型,由吻端斜開;上下頜、鋤骨有齒,腭骨無齒。鰓裂廣;左右鰓膜癒合,但在喉峽部分離。體被中型圓鱗,易落;頭部無鱗;無側線;縱列鱗數。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為單一細長棘;第二背鰭呈孤形,前部高起,具軟條;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約略相對,起點在背鰭起點下方或略後一鰭條;腹鰭喉位,外側數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圓形或略尖。身體黑色素會隨成長改變,成魚體背具數列黑色素細胞,體腹黃色或稍淡。背鰭前葉具有一黑斑或無,胸鰭上半部深黑色,下半部透明,臀鰭接近透明或僅有少數黑色素細胞,尾鰭前半透明,後半黑色。Torii et al. (2004)重新檢視過去所紀錄之尖尾海鰗鰍(B. lanceolatus) ,並將原始模式標本中的副模標本另立為本種。過去臺灣所記錄的麥氏犀鱈(B. mcclellandi)經證實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底層水域,一般棲息深度在20-30公尺以內,喜結群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臺灣南部至東南亞各國。臺灣分布於全島。 

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