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tiphodon imperiorientis
Stiphodon imperiorientis明仁枝牙鰕虎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Watson & Chen, 1998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明仁枝牙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明仁枝牙鰕虎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東方帝王、帝王枝牙鰕虎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河口  模式種產地
日本沖繩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Watson, R. E. etc. 1998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Akihito's stiphodon 
瀕危狀態 III 農委會公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形態特徵

背鰭VII, 9-10;胸鰭;臀鰭I, 10;體延長,前部為亞圓筒形,後部至尾柄側扁。背緣與腹緣為淺弧狀。頭部較為平扁,頭長約為體長的1/4左右。眼上側位,眼上緣突出兩眼間距,眼間距大於眼徑,眼間距約眼徑的1.5倍。吻圓鈍,吻長約與眼間距相等,吻端有一亮藍色的半月帶,與兩眼相連。口下位,口部呈馬蹄狀,上頷包被下頷,上頷可延伸至眼前部下方處。頰部與上頷帶墨綠色。體表上部亮藍色,體呈青黑色。體側具有7~9道不明顯的褐色橫斑,位於兩背鰭下方體表中央處~尾柄間。腹部為白色。體背有亮藍色的點斑約5~7個。具背鰭2枚,第一背鰭具有2~3道縱向點紋,鰭膜為青黑色,鰭緣亮藍色。第二背鰭亦具有2~3道點紋,鰭膜為青黑色,鰭膜有一道亮藍色的縱紋。胸鰭為長圓形,基底為亮藍色橫帶,胸鰭具橫向點紋,此點紋約有7~9道,鰭膜灰白色。腹鰭癒合呈吸盤狀。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基底長略短於第二背鰭,鰭膜為青黑色。尾鰭為圓形,具有5道的黑色橫向斑紋,下部鰭膜顏色較淺為灰色,接近尾鰭鰭緣之鰭膜顏色較深為青黑色,鰭緣為亮藍色,尾鰭基底有一黑斑。雄魚及雌魚的胸鰭鰭條上皆有點紋, 雌魚體側縱帶為拉鍊狀, 尾鰭的點紋較紫身枝牙鰕虎魚(S. atropurpureus)雌魚多而明顯。(2020/04/10周銘泰)

棲所生態

屬於兩側迴游物種,通常出現於清澈的小溪流中,但以中下游教為常見。在溪流瀨區、潭頭、潭尾處較易見。一般處於稍有水流的地方,底質為小石礫帶有細沙。具領域性,為底棲性魚類,不好游動。以藻類、浮游動物或小型水生昆蟲為食。 

地理分布

本物種僅紀錄於亞洲地區日本、中國大陸以及台灣。2009年在台灣首度發現(周及高,2011)。 

漁業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