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canthopagrus chinshira
Acanthopagrus chinshira琉球棘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ume & Yoshino, 2008 棲息深度 1 - 50公尺
中文名 琉球棘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78 Sp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沖縄棘鯛 
最大體長 20.4 cmS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格(臺南安平)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琉球 
同種異名 Acanthopagrus australis, Acanthopagrus sivicolus, Acanthopagrus sp., Mylio berda   
參考文獻 Kume, M. and T. Yoshino  2008. Acanthopagrus chinshira, a new sparid fish (Perciformes: Sparidae) from the East Asia.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 (Ser. A) Suppement No. 2: 47-57.  Kume, M. etc. 2008 
典藏標本 ASIZP0071052 ASIZP0080281 ASIZP0804263 ASIZP0807415 ASIZP0917415  
典藏基因2012-01-15,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4-06,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Okinawan yellow-fin seabream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5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鱗數約46-49個;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4.5列鱗,頰部有6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強。具XI根,第IV或V棘最長;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棘強大,頭長為其1.4-1.9倍;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為銀灰色,體側鱗片基部色暗,形成點狀縱帶;鰓蓋具黑色緣;側線起點及胸鰭腋部皆不具有黑點。腹鰭和臀鰭鮮黃色,背鰭及尾鰭具黑緣。(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泥地或砂質底地形之陸棚或沿岸海域,會進入河口或淡水域中。幼魚時期棲息在灣內平緩之半淡鹹水域。以多毛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其他小魚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於日本、香港以及台灣海域有發現記錄。 

漁業利用

本種為高級食用魚,可為流刺網、延繩釣、一支釣等漁法所獲。肉味鮮美,炭烤、清蒸、紅燒、煮湯皆不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