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entrophorus moluccensis  
發音 
Centrophorus moluccensis皺皮刺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60 棲息深度 125 - 823公尺
中文名 皺皮刺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刺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5 Centropho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皺皮刺鯊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皺皮尖鰭鮫、棘沙、刺鯊、沙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班達海 
同種異名 Atractophorus armatus, Centrophorus scalpr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李柏峰(2003)碩士論文;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Last, P.R. etc. 1994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李柏鋒 2003 
典藏標本 NTUM01608 NTUM05129  
英文俗名 Smallfin gulper shark; Endeavour dogfish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3-04-30   
形態特徵

體紡錘形,軀幹較粗大;頭平扁;尾短,尾柄無尾前凹窪;吻短,背視呈弧形,前緣圓鈍,側視尖突;眼長橢圓形,兩端尖,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裂為近,眼徑大於眼前吻長;鼻孔頗小,幾乎橫平,外側位,距口裂甚遠,距吻端甚近,鼻孔間距寬,比鼻孔寬約大2.7倍;前鼻瓣具三角形突出;口裂淺弧形,近於橫列,口前吻長大於口寬,亦大於口裂到胸鰭起點,口側距一斜行深溝;唇褶扁狹,上唇褶較長,下唇褶較短;上下顎齒不同形,上顎齒小,傾斜或稍傾斜;下顎齒大而寬扁,側緣彼此重疊,齒頭外斜頗劇,內緣約與顎平行,外緣深凹;噴水孔腎形,位於眼睛後上方,距眼甚近;鰓裂五對,往後逐漸增大,最後一個最大,位於胸鰭基底前方;盾鱗不重疊,排列稀疏,塊狀無柄,呈正方形或菱形,後緣具一中央棘突而無側棘突。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高而短,起點位於胸鰭內緣前部上方,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鰭為近,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的2/3,上角鈍圓,後緣凹入,後角延長尖突,末端距腹鰭起點垂直線甚遠,基底長約等於吻端到眼後緣之距離;第二背鰭頗小,鰭高等於或稍小於一半第一背鰭高,基底長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1/2-3/5,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的2/3,上角尖,後緣稍凹,後角尖突;第一背鰭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鰭硬棘起點之距離稍大於吻端到胸鰭基底末端之距離;尾鰭短寬,上葉長,後緣有一缺刻;腹鰭起點位於兩背鰭間距中點下方,前後緣連續成半弧形,後角尖突;胸鰭後角延長尖突,向後延伸達第一背鰭上角垂直線,後緣深凹,外角鈍圓。體背部灰綠色,腹部淡白色。以前所記載之箭頭刺鯊(Centrophorus uyato)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上層斜坡之大型深水鯊,棲息深度在125-823公尺間。主要以底棲硬骨魚為食,但也捕食小型狗鮫、頭足類及甲殼類等。卵胎生,每一產僅2子,剛產子鯊長31-37 公分;雄成魚長69-73 公分,可達86公分,雌成魚長89-98 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至印尼及澳洲等沿海。臺灣臺東外海及東北部大溪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