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Cuvier, 1831 | 棲息深度 | 1 - 20公尺 | |||||||
中文名 | 網紋蝴蝶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蝴蝶魚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393 Chaetodont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網紋蝴蝶魚 | |||||
最大體長 | 16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網紋蝶 | |||||
世界分布 | 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北部、澎湖、蘭嶼、綠島
![]() |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Chaetodon recticulatus, Chaetodon superbus, Chaetodon superb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英文俗名 | Reticulated butterflyfish; Reticulated butterfly; Reticulate butterflyfish; Black butterflyfish; Mailed coralfish; Mailed butterfly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微尖。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頜齒10列,下頜齒具12列。體被中型鱗片;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軟條27;臀鰭硬棘III,軟條21。體黑色;體側每一鱗片具一淡色斑,形成約20列斜向後上方的點紋而構成網狀圖案;由背鰭I-III硬棘基部經胸鰭至胸部有一白色寬橫帶;頭部具寬於眼徑之鑲淡黃邊的黑眼帶,向後延伸至腹鰭基部。背鰭灰色,外緣具黑線紋;腹、臀鰭黑色;尾鰭灰色,具黑線紋及黃緣。尾柄黑色。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面海的礁區,偶也可發現於較淺而珊瑚叢生的潟湖裡。主要以珊瑚蟲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琉球群島、臺灣至夏威夷以及薩摩亞、密克羅尼西亞及馬貴斯群島,南可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等。臺灣分布於北部海域及澎湖、蘭嶼等離島。 |
|||||||||
漁業利用 |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