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Diodon liturosus  
發音 
Diodon liturosus紋二齒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haw, 1804 棲息深度 5 - 100公尺
中文名 紋二齒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二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10 Di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大斑刺魨 
最大體長 6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刺規、氣瓜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海 
同種異名 Diodon bleekeri, Diodon holocanthus, Diodon literosus, Diodon lituratus, Diodon mac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Sakamoto, T. etc. 197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884 ASIZP0056885 FRIP20299 NMMBP01005 NMMBP01008 NMMBP04706 NMMSTP00543 NTUM08489  
英文俗名 Shortspine porcupine; Porcupine fish; Shortspine porcupinefish; Black-blotched porcupinefish; Black blotched porcupi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短圓筒形,頭和體前部寬圓。尾柄錐狀,後部側扁。吻寬短,背緣微凹。眼中大。鼻孔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狀突起。口中大,前位;上下頜各具1喙狀大齒板,無中央縫。頭及體上的棘甚堅硬而長;尾柄無小棘;眼下緣下方具1指向腹面的小棘。前部棘具2棘根,可自由活動,後部棘具3棘根,不可自由活動。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上方,具軟條14-16;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4-16;胸鰭寬短,上側鰭條較長,具軟條21-25;尾鰭圓形,具軟條9。體背側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部及側面有一些具淺色緣的深色斑塊,另有一些黑色小斑點分布;眼下方具喉斑;背、胸、臀及尾鰭淡色,無任何圓形小黑斑。

棲所生態

熱帶暖水性底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海礁石周緣或陡坡附近。一般行獨居生活;幼魚則行大洋漂游性生活。日間躲於洞穴或縫穴間,夜間捕食軟體動物及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臺灣分布於各沿岸水域。 

漁業利用

沿岸常見魚種,流刺網、一支釣、手釣等皆可捕獲,有毒性,不可食用,但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供人觀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