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發音 
Epinephelus lanceolatus鞍帶石斑魚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Bloch, 1790) 棲息深度 0 - 30公尺
中文名 鞍帶石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鞍帶石斑魚 
最大體長 27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龍膽石斑、過魚、槍頭石斑魚、倒吞鱟、鴛鴦鱠、龍躉(香港)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洋 
同種異名 Batrachus gigas, Holocentrus lanceolatus, Oligorus goliath, Oligorus terrae-reginae, Promicrops lanceolatus, Serranus abdominalis, Serranus geographicus, Serranus lanceolatus, Serranus phaeostigmaeus, Stereolepoides thompsoni   
參考文獻 Shao & Kuo (1999);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Heemstra, P.C. etc. 1993 Kuo, S.-R.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8331 ASIZP0080000 ASIZP0807314 ASIZP0917314  
典藏基因2016-01-1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Queensland grouper; Queensland groper; Bridlebass; Brindlebass; Brindle grouper; Brindle bass; Giant grouper 
瀕危狀態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A2d 1996-08-01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非常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幼時約2-3列,隨成長逐漸增多,可達15-16列。鰓耙數8-10+14-1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2;縱列鱗數95-105。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4-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著成長,黑色斑內散佈不規則之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區,亦會出現於河口區。通常被發現於洞穴或岩縫間。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臺灣東北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或用於水族館展示,已能人工繁殖。一般漁法以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等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