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arapercis kentingensis
Parapercis kentingensis墾丁擬鱸
by: 何宣慶
命名者 Ho, Chang & Shao, 2012 棲息深度 50 - 100公尺
中文名 墾丁擬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5 Pinguipe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最大體長 13.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狗母梭(臺東)、花狗母(澎湖)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屏東恆春 
同種異名 Parapercis shaoi, Parapercis somaliensis   
參考文獻 Ho, H.-C., C. H. Chang & K.-T. Shao, 2012. Two new sandperches (Perciformes: Pinguipedidae: Parapercis) from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morphology and DNA barcoring.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2012. 60(1): 163–172.  Hsuan-Ching Ho, Chia-Hao Chang, etc. 2012 
典藏標本 ASIZP0802010 ASIZP0805890 ASIZP0806532 ASIZP0806533 ASIZP0806534 ASIZP0912010 ASIZP0915890 ASIZP0916532 ASIZP0916533 ASIZP0916534  
典藏基因2012-01-02,Chia-Hao Chang,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6-01-27,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Kenting sandperc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 21;臀鰭I, 17;胸鰭16-18;腹鰭52-54;體細長,尾部側扁;眼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大,上頷達眼中央下方,稍呈斜位,下頷較上頷長;背鰭第四棘較為延長,尾鰭圓形;體背有8個褐色斑塊,鰓蓋上有一大塊褐色斑塊,且有一條紅黃色斜帶穿過臉頰;體側有8條紅色橫帶;背鰭上有3排褐色斑點;尾鰭上有4-5列垂直分布的斑點。(2019/8/27) (Holotype: NMMB-P11453 (130.6 mm), Hengchun, Pingtung, southern Taiwa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hook and line, 50–150 m, purchased from Hengchun market by H.-C. Ho, 10 Oct.2010)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亞潮帶。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目前僅發現於台灣屏東恆春外海。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