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chismatogobius roxasi  
發音 
Schismatogobius roxasi羅氏裸身鰕虎
by: 廖振亨
命名者 Herre, 1936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羅氏裸身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羅氏裂身鰕虎魚 
最大體長 4.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甘仔、甘仔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班乃島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台灣河口魚類誌(陳及方,1999);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Herre, A. W. C. T. 193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2679 ASIZP0072680 ASIZP0072681 ASIZP0805362 ASIZP0805363 ASIZP0805364 ASIZP0915362 ASIZP0915363 ASIZP0915364 NMMBP01950 NMMBP02731  
英文俗名 Roxas' nakebody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背鰭VI , I-8-9 ; 臀鰭 I , 9 ; 胸鰭 16~17 ; 腹鰭 I , 5。全身皆裸出無鱗。第一背鰭各棘約等長,第二背鰭基較長,後部鰭條略短,鰭高略小於體高。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下方。胸鰭寬大,長圓形,雄魚胸鰭末端延伸可達肛門下方。尾鰭呈長圓形。體呈乳黃色,腹面乳白色,體側上半部具有四條黑色橫斑,第一條位於背鰭基部下方,第二、三條位於第二背鰭基部下方,第四條位於尾鰭基部上方。橫斑間隔區具褐色網紋。體側下半部具有許多不規則黑色橫線。各鰭淺黃而透明,第一背鰭近基部有一黑色線紋;第二背鰭具2~3列黑色細點。尾鰭具有二個橢圓形白色斑塊。臀鰭灰白。胸鰭具有3~5列垂直排列黑色線紋。(2019/04/25)

棲所生態

為暖水性小型魚類,喜好棲息於清澈小溪流的礫石棲地中。不好游動,但對溶氧量的需求較高,多半生活於淺瀨區。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東部溪流的中、下游區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